梦远书城 > 名家 > 名家 | 上页 下页 |
蒲松龄简介 |
|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蒲松龄平时喜好收集怪异的民间故事,死后以短篇故事集《聊斋志异》闻名于世,塑造了诸如聂小倩、青凤、婴宁和莲香等不少有代表性的狐仙和女鬼艺术形象。蒲松龄热衷于求取功名,但科举成绩并不如意,创作《聊斋志异》除了满足猎奇趣味,也成为他寄托个人思想的方式。 生平 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出身小商人家庭。蒲氏为淄川世家,热衷功名。父亲蒲槃时家道已渐中落,曾娶妻孙氏、董氏、李氏,松龄为董氏子。年少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事、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正处改朝易鼎之际,社会动荡。蒲松龄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奖誉,“名藉藉诸生间”。康熙元年(1662年),长子蒲箬出生。然而他在之后科举场中极不得志,乡试屡不中,46岁时方被补为廪生,72岁时经由岁贡被补为贡生。平日除微薄田产外,以教书、幕僚维生。 康熙九年(1671年)八月,蒲松龄在江苏省宝应县为同乡进士孙蕙做幕僚,后随往高邮,一年后回家乡,居家曾随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十二年在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十八年在乡绅毕际有家中做塾师,受到礼遇,“居斋信有家庭乐”,三十二年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三十三年,受山东按察使喻成龙相邀,做臬台署中的座上客。四十八年辞别毕家石隐园绰然堂,其间教学近40年,直到71岁以老归家。五十四年以76岁的年纪病逝,一生颇不得意。 蒲松龄与妻子刘孺人合葬于靠近蒲家庄村东面的蒲氏墓园。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题镇纸铜尺》,取典史记) 文学创作 从20岁起,蒲松龄开始收集素材。在扬州的游幕经历,也为蒲松龄的创作积累了诸多素材。邹涛的《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作此书时,常设茶烟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蒲松龄40岁时完成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该书共有十二卷,四百九十余篇。每成篇章,便请同乡好友王士祯指正。蒲松龄在世时,因家贫并未刊刻,仅在同侪间传钞,并几度改易原稿,直至死前仍有增添。 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视为奇才,对《聊斋志异》甚为喜爱,为之题诗:“姑妄言之姑听矣,豆棚瓜架雨如丝。为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王曾欲以五百金购《聊斋志异》手稿而未得。蒲松龄还为此立下家规:“吾生平恶笔,一切遗稿,不许阅诸他人”,手稿由长子世代传存,八世孙蒲英灏遗失下半部,今存上半部,收藏于辽宁图书馆,是中国古典小说唯一存世的手稿。除此之外,蒲松龄还有诗、词、散文、俚曲等。 《聊斋志异》直到蒲松龄死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才得以首次刊行。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还在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虞初新志》和《聊斋志异》等书传入日本后,在日本汉学家圈子中获得好评,刺激了江户时代怪谈文学的发展。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日本外交人员和文人矢野龙溪陆续翻译《聊斋志异》故事达54则。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柴田天马将整本《聊斋志异》全部翻译为日文,成为经典版本。光绪六年(1880年),英国汉学家翟理斯将其翻译成英文。目前流行的英文版为英国汉学家闵福德出版于2006年的精选译本。《聊斋》故事已被改编成各种戏剧、电影和电视剧超过150次。此外,《狼三则》和《山市》曾入选初中课本,《促织》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家世 蒲松龄的远祖蒲臻,高祖蒲世广,在地方上都有点名气。曾祖蒲继芳,同他父亲一样,是秀才。叔祖蒲生汶中了进士,选河北玉田知县,是个有名的孝子,听说老母患病,哭得汤水不进,呕血数斗,死在衙门。他是蒲松龄屡次提到的玉田公,也是蒲家几代中最高功名的人物了。蒲松龄的祖父蒲生汭没有功名,父亲蒲槃,字敏吾,原先也尽力读书,知识渊博,但考到二十几岁,不能进学,家境又困难,便弃儒经商,做起买卖来。二十年间,有了相当的积累,成为当地的富裕人家。明末天下大乱,他便停业在家读书教育。蒲槃长子兆箕早丧,四十多岁没有儿子,性喜周贫济困,到蒲松龄出生时,家道已经衰微了。蒲松龄是蒲槃的第3个儿子,正妻董氏所生。上面还有长兄兆箕,次兄柏龄;下面还有个弟弟鹤龄,兄弟共4人。 |
梦远书城(my285.pro)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