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徐陵 > 徐孝穆集笺注 | 上页 下页
卷六备考


  吴江徐文炳注

  ▼陈武帝即位诏

  《汉·律历志》:“土生金,故为金德;金生水,故为水德;水生木,故为木德;木生火,故为火德;火生土,故为土德。”

  《汉·刘向传》“三统”注:张晏曰:“一曰天统,谓周建子为正;二曰地统,谓殷建丑为正;三曰人统,谓夏建寅为正。”

  《晋·王尼传》:尼常叹曰:“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

  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千载一逢,再造难答。”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书·大诰》:“若涉渊水,子惟往求朕攸济。”

  ▼梁禅陈诏

  班固《典引》:“经纬乾坤,出入三光。”注:“三光,日、月、星也。”

  史岑《出师颂》:“浑一区宇。”

  《秦始皇本纪》:“更名民曰黔首。”应劭曰:“黔亦黎黑也。”

  《左传》:申包胥曰:“吴为封豕长蛇,洊食上国。”

  《陈武帝纪》:“贞阳侯明即位,改元天成。”

  《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以有为,为者败之。”

  《书》:“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左传》:师旷对曰:“匮神乏祀。”

  《易·鼎》:“君子以正位疑命。”

  《公羊传》:“君若赘旒然。”

  《诗》:“维岳降神,生甫及申。”《书》:“民坠涂炭。”

  《后汉·曹褒传》:诏曰:“汉遭秦余,礼坏乐崩。”

  《世本》:“西王母慕舜之德,乃献白环及玦。”

  《韩诗外传》:“周公居摄二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氏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

  《史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庆云。”

  《陈文帝纪》注:“甘露醴泉,众瑞并出。”《陈书·武帝纪》:“梁绍泰二年三月,自去冬至是,甘露频降于钟山梅冈、南涧及京口江宁县境,或至三数升,大如奕棋子。”

  汉公孙弘策:嘉禾兴,朱草生,此和之至也。《吕氏春秋》:虞舜《卿云歌》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左传》:晋文公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后汉·窦融传》:臣融有子年十五,不得令观天文。见《谶记》。》

  ▼陈公九锡诏

  《汉·王莽传》:张纯等曰:“谨以六艺通义,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臣请锡命。”奏可。

  后汉张衡《灵宪赋》:“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又:“太素之前,寂莫冥默,不可为象。”班固《典引》:“太极之原,两仪始分,烟烟氲氲。”

  《管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赏以渠门赤旂。”

  《左传》云:“天王出居于郑。”僖公二十五年:“晋侯辞秦师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夏四月丁已,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戊午,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与之阳樊、温、原攅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

  《陈武帝纪》:太平元年九月,帝进封义兴郡公。二年八月,帝进位太傅。《隋书》:扬州毗陵郡义兴县。注:旧曰阳羡,置义兴郡。《书》:“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论语》:“固天纵之将圣。”又:“天生德于予。”

  《汉书》:“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

  穷牢,未详。按《董卓传》:“纵放兵士,剽虏资物,谓之搜牢。”注:“言牢固者皆搜索取之。”

  《魏略》:侍中陈群、尚书桓阶奏曰:“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虞。”

  木华《海赋》:“戏广浮深。”

  刘向《新序》:“扶伤举死,履肠涉血。”《陈武帝纪》:“江宁今陈嗣等据姑孰,不从帝命侯安都等讨平之,聚其首为京观。”

  《汉·陈平传》:“天下指挥即定。”

  《家语·冠颂》:“六合是式。”

  《诗》:“下武维周。”

  《文选注》:“三灵,天、地、人也。”

  《左传》:卫太叔文子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奕棋。”张协《登北邙赋》:“坟陇嵔叠,棋布星罗。”

  《梁敬帝纪》:僧辩纳贞阳侯明,即伪位,以帝为皇太子。《书·金縢》:“惟子冲,人弗及知。”

  《左传》:齐陈乞弑其君荼。鲍子曰: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左传》:卫子鲜以公命与宁喜言,公曰:“苟反,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班固《诸侯王表》:“有逃责之台,被窃鈇之言,然天下谓之共主,强人弗之敢倾。”

  陆机《辩亡论》:“神兵东驱,奋寡犯众。”《梁敬帝纪》:“司空陈霸先袭杀王僧辩,黜萧明而奉帝。”《南史·杜龛传》:“贞阳侯明以龛为震州刺史、吴兴太守。龛,僧辩婿也。僧辩败,龛乃据吴兴以拒之。部将杜泰降陈文帝,龛尚醉不觉,文帝斩之。”

  《南史》:张彪少亡命为盗,颇有部曲,王僧辩遇之甚厚,引为爪牙,与杜龛相似,世谓“张杜”。为东扬州刺史,会僧辩见害,时陈文帝巳据震泽,将及会稽,彪将沈泰、吴宝真等叛迎文帝,彪遂败走,文帝遣劫杀之。

  《隋书》:“扬州南海郡南海县”注:“旧分置番禺县。”“荆州九江郡湓城县”注:“有彭蠡湖。”

  《左传》: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长短,时也。”

  《尚书中候》:“黄帝时,凤皇巢阿阁,麒麟在囿。”蔡邕《琴操》:周成王琴歌曰:“凤皇翔兮紫庭。”《抱朴子》:“凤头上青,戴仁;足下黄,蹈信。”

  《吕氏春秋》:“北方曰玄天。”

  《淮南子》:“古有鍪头而卷领,以王天下。”《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齐世家》:“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辂,命无拜。”《左传》:“天王狩于河阳,晋侯献楚俘于王。王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

  《汉·王陵传》: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萧曹传赞》:二人同心,遂安海内。

  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圣期缺中壤,霸功兴宇县。”

  《周礼》:“司勋掌六卿赏地之法,以等其功。”

  《舜典》:“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左传》:史赵曰:“盛德必百世祀。”又:卜偃曰:“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

  《周本纪》:“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太史公自序》:“重黎氏世序天地。”

  《魏志》:“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后汉·舆服志》: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汉书》:“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盭绶。”如淳曰:“盭,绿也。”晋灼曰:“盭,草名也,似艾,可染绿,因以为绶名。盭音戾。”宋州郡志:顺帝升明元年,改扬州刺史曰牧。

  ▼进武帝为长城公诏

  《陈·武帝纪》:“元帝承制,授帝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进封长城县公。承圣三年正月,进帝位司空。”《隋书》:扬州吴郡,领长城县。详《九锡文》。

  《左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明允笃诚。”

  《汉·张耳传》:“南有五岭之戍。”注: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也。

  《陈武帝纪》:“太清二年冬,侯景寇逼,帝将赴援,遣杜僧明、胡款将二千人顿于岭上,并厚结始兴豪杰,同谋义举。”

  《祭统》:卫孔悝之鼎铭:“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

  《周礼·司勋》:“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

  《汉书》: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樊哙传》:哙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后汉·班超传》:疏曰:“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左传》:赵穿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晋汉春秋》:氐池县大柳谷口,有苍石立水中,其文曰“大讨曹。”

  ▼陈文帝登祚尊皇太后诏

  《陈后妃传》:“武帝章皇后,讳要儿,吴兴乌程人。本姓钮,父景明为章氏所养,因改姓。武帝先娶同郡钱仲方女,早卒,后乃聘后。永定元年,立为皇后。武帝崩,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定计,召文帝。及即位,尊后为皇太后,宫曰慈训。大建二年崩,谥曰宣。”《后汉·明帝纪》:“制曰:‘朕以虚薄,何以享斯’。”

  《南史》:衡阳献王昌,字敬业,武帝第六子也。景平,拜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魏克荆州,与宣帝俱迁长安。武帝即位,频遣使请宣帝及昌,周人许而未遣。及武帝崩,乃遣之。时王琳作梗中流,昌不得还,居于安陆。天嘉元年,封衡阳郡王。入境济江,于中流殒之,使以溺告,谥曰献。

  《汉书》:代王令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

  魏隶《高士传》:“许由字仲武,尧舜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

  《晋书》:百僚称上尊号,中宗慨然流涕曰:“吾本琅邪王,诸贤见逼不已。”乃呼私奴命驾将返国。《书·洛诰》: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

  《左传》:宋穆公疾,召大司马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

  ▼封始兴王诏

  《南史》:“始兴王伯茂,字郁之,文帝第二子也。文帝即位,封伯茂为始兴王。”《谷梁传》:“兄弟,天伦也。”《汉高帝纪》:六年,以砀郡、薛郡、郯郡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交,高祖同父少弟也。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喜即仲也。

  《周礼疏》:“天子谓之帝系,诸侯谓之世本。”详《登祚诏》。

  《国语》:“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

  《商颂》:“寝成孔安。”

  《说苑》:吾丘子拥镰戴索而哭,对孔子曰:“树欲静而风不定,子欲养而亲不在。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

  《后汉·地理志》:“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明帝纪》:“车驾从皇太后幸章陵,观旧庐。”

  《陈宣帝纪》:“光大二年十一月,慈训太后黜废帝为临海王,以帝入缵皇统。”《隋书》:“南海郡曲江县”注:“旧置始兴郡。”

  ▼为陈武帝即位告天文

  《汤诰》:“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诗》:“皇皇后帝。”

  《左传》云:“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

  《蜀志》:谯周问杜琼曰:“昔周征君群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曰:“魏,阙名也。当涂言高,圣人取类言尔。”又周尝书版示文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司马文王崩。详《策文》。

  《左传》伍员谏吴子曰:“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左传》:“楚子投袂而起。”

  《易坤·灵图》:“至德之萌,日月若连璧也。”

  《汉·天文志》:“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此高皇帝受命之符也。”《纂要》云:“五星谓之五纬。”

  《魏文帝纪》:“初,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太史令单扬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陈武帝纪》:“太平元年九月丁未,中散大夫王彭笺称:‘今月五日平旦,于御路见龙迹,自大社至象阙,亘三四里’。”张衡《灵宪赋》:“地有九域山川。”贾谊《过秦论》:“有并吞八荒之心。”

  《左传》襄公十一年:“同盟于亳,载书曰:‘群神群祀’。”

  《系辞》:“圣人之大宝曰位。”

  皋陶谟:“一日二日万几。”陈武帝纪:“梁帝逊于别宫,帝谦让再三,群臣固请,乃许之。”

  《书》:“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

  ▼梁禅陈策文

  《三皇本纪》:“自人皇巳后,有五龙氏、燧人氏、大庭氏、栢皇氏、中央氏、卷须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盖三皇已来有天下者之号。”

  《庄子》:“容成氏、大庭氏结绳而用之。”晋卫恒《书势》:“黄帝之史沮诵、苍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

  古逸诗伯牙《水仙操序》:“山林窅冥。”

  《书·五子之歌》:“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孟子》:“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逸士传》:尧之让许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隐汝形,藏汝光,非吾友也。”乃击其膺而下之。许由怅然不自得,乃遇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曰:“向者闻言负吾友。”遂去,终身不相见。

  《高士传》:“善卷者,舜以天下让之,卷遂入深山。”

  《黄录》:“黄帝坐玄扈洛上,与大司马容光、左右辅周昌等百二十人临观,凤皇衔图置帝前。图以黄金为柙,书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徐广《舆服志》:“天子辂金根车。”

  《竹书纪年》:“舜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至,黄龙负图出于坛畔。”

  《帝王世纪》:“后年二月,尧率群臣刻璧为书,东沈洛水。”

  《竹书纪年》:“帝载歌曰:‘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书·大禹谟》:“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尚书大传》:“十有四祀,钟石笙筦变声。乐未罢,疾风发屋,天大雷雨。帝沈首而笑曰:‘明哉!一人天下也’。乃见于钟石。”

  《尚书大传》:“唠然作大唐之歌。”按《南史》本作“𧭓”,非。

  司马相如《封禅文》:“晻昧昭晰。”

  《后汉献帝纪》:“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改元延康。冬十月,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魏志》:“陈留王延熙二年二月,使使者奉皇帝玺绶册,禅位于晋嗣王,如汉、魏故事。”《宋武帝纪》:“晋琅邪王元熙二年六月,禅位于宋,改元永初,封晋帝为零陵王。”《齐高帝纪》:“宋顺帝升平三年四月,帝禅位于齐,改元建元,封宋帝为汝阴王。”《梁武帝纪》:“齐和帝中兴二年四月,下诏禅位,改元天建,封齐帝为巴陵王。”

  《吴志·贺齐传》:“齐曰:‘殿下以神武应期,廓开王业’。”

  《汉·匈奴传》:“王室遂衰,戎狄交侵。

  臮,古“暨”字。

  《后汉·宦者传论》:“魏武因之,遂迁龟鼎。”

  《老子》:“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注:“惵惵,常恐怖也。”《后汉·寒朗传赞》:“惵惵楚黎。”详《梁禅陈诏》。

  《书》:“百姓懔懔,若崩厥角。”

  《书》:“次五曰建用皇极。”

  《东观汉记》:“日角偃月,相之极贵。”《晋书·载记》:“慕容德额有日角偃月,重文洛书:黑帝子汤长八尺一寸,珠庭。”

  《宋武帝纪》:桓玄妻刘氏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恐必不为人下。”

  《汉书·宣帝纪》:“昭帝崩,母嗣大将军霍光请皇后征昌邑王贺。王受皇帝玺绶。光奏王贺滛乱,请废。”《高后纪》:立恒山王弘为皇帝。“大臣相与阴谋,以为少帝及三弟为王者皆非孝惠子,复共诛之,尊立文帝。”贾谊《治安策》:“冠虽敝,不以苴履。”

  《汉书》:“项氏畔换。”师古曰:“畔换,犹言跋扈也。”

  《书》:无远弗届。尚书大传:舜时蛟鱼跃踊于其渊,迁虞而事夏也。《左传》: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汉·五行志》:董仲舒以为比食又既,象阳将绝,夷狄主上国之象也。

  《陈武帝纪》:侯景登石头城,密谓左右曰:“此军中有紫气,不易可当。”又:帝进军顿西昌,有黄龙见水滨。

  《家语》,“武王克商,肃愼氏贡楛矢石砮。”详《梁禅陈诏》。

  《老子》:“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左传》:王孙满曰:“周卜世三十,卜年七百。”汉刘向《谏营昌陵疏》:“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

  《南史·阮孝绪传》:“齐为木行。”

  ▼陈公九锡文

  《尚书中候》:王至磻溪之水,吕尚钓于崖。王下拜,尚答曰:“得玉璜,刻曰:‘姬受命,吕佐检,德来昌来提,撰尔《雒钤》,报在齐’。”及佐周克殷,封于齐。

  《吴越春秋》:禹案《黄帝中经》曰:“在九疑山东南天柱,号曰委宛。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禹乃求之,梦赤绣文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候禹,令齐三日,禹乃得书,言治水之要。”

  《老子》:“侯王得一而天下正。”

  《汉书》:“阳九厄”曰:“初入百六阳九。”

  《禹贡》:“至于碣石,入于海。”《孟子》:“洪水横流。”

  《书》:“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汉书注》:师古曰:“豕韦国,彭姓。”

  《左传》:“秦伯西戎,晋主东夏。”齐王融《曲水诗序》:“跨蹍昌姬。”

  《汉·酷吏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

  《诗》:“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晋陆机《功臣颂》:“茫茫宇宙,上墋下黩。”

  《庄子》:“圆胪方趾。”

  《南史》:“梁武帝太清三年崩。”《列仙传》:“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惟有剑舄在棺焉。”

  《南史》:“简文帝大宝二年崩。”《晋书》:“汉主刘聪陷洛阳,迁怀帝于平阳。太子业即位于长安,是为愍帝。刘曜陷长安,送帝于平阳,皆遇害。”

  《华阳国志》:“滇池县有大泽,周回二百里,似如倒流,故俗曰滇池。”

  《山海经》:桂林有八树,在番禺东。《隋书》:“熙平郡桂岭县。”注:旧曰兴安,开皇十八年改名。恐非。扬雄《剧秦美新》:“海水群飞。”注:喻大乱也。

  《淮南子》:“尧使羿杀窫窳,断修蛇,擒封豨,万民大悦。”

  《左传》:楚子曰:“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于是乎有京观。”《淮南子》:日曙于蒙谷之浦。注:蒙谷,蒙泛之水也。

  《南史》:“湘东王绎承制授霸先交州刺史,寻改南江州刺史,与王僧辩击斩侯景。”

  《殷本纪》:“伊尹放太甲于桐宫。”

  《汉·金日磾传》:“莽何罗褏白刃从东厢上,见日磾,色变,行触宝瑟,僵。日磾捽胡投何罗殿下,得擒缚之。”

  《公羊传》:“中国不绝若綖也。”

  《战国策》:王孙贾入市呼曰:“淖齿乱齐国,杀愍王,欲与我诛之者袒右!”乃攻淖齿,杀之。求愍王子法章,共立以为齐王,保莒城以拒燕军。

  《左传》:“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

  《南史》:“西魏遣于谨入江陵,执元帝,霸先与王僧辩迎元帝子方智至建业,承制。齐遣高涣送渊明来主梁嗣,僧辩纳之,以方智为太子。霸先杀僧辩,废渊明,复立方智,是为敬帝。”《南史》:“孙冏、卢子雄讨李贲,众溃而归。武林侯咨诬奏冏等逗留,赐死。子雄弟子略及杜僧佑、周文育等率众攻广州,参军陈霸先帅精甲三千击破之,释僧佑、文育为主帅。”

  《国语》:“吴、晋会于黄池,吴王赤旗赤羽之矰,望之如火。”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胡马洞开。”

  《家语》:子路曰:“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

  《左传》:“民逃其上曰溃。”

  魏王粲《从军诗》:“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南史》:“武帝大同十年,李贲自称越帝,置百官,以霸先为交州司马,与交州刺史杨㬓讨贲。贲败奔嘉宁城,复率众出屯典澈湖。霸先乘流先进,贲众大溃,窜入屈獠洞,屈獠斩贲。贲兄天宝收余兵围爱州,霸先讨平之。”《陈书·武帝纪》:“十一年六月,兵至交州,贲众数万于苏历江口立城栅以拒官军。㬓推高祖为前锋,所向摧陷,贲走典澈湖,于屈獠界立砦。”

  《隋书》:“扬州交址郡。”注:“旧曰交州。九真郡。”注:“梁置爱州。”

  《汉书》:“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行南海尉事。高祖定天下,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其后佗乃自尊号南武帝。”

  陈琳《檄吴文》:“跨州连郡,有威有名,十有余辈。”

  未详。按《通鉴》:黄门郎史淑自长安犇凉州,称愍帝出降。前一日,使淑赍诏赐张寔,拜凉州牧,承制行事。先是长安谣曰:“秦川中,血没腕,惟有凉州倚柱观。”及汉兵覆关中,氐、羌掠陇右,雍、秦之民死者什八九,独凉州安全。

  榷曰:《晋王谅传》:“初,新昌太守梁硕自领交址。”

  《晋·地理志》:“新昌郡,吴置。”

  宋《州郡志》:“越巂太守苏利长。”隋书:“交址郡领嘉宁县。”

  左思《魏都赋》:“蛮陬夷落。”注:“陬,聚也。”《后汉·南匈奴传》: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温禺鞮王,次左右斩将王,是为六角。皆单于子弟,次第当为单于者也。

  陆机诗:“余固水乡士。”

  东方朔《神异经》:“南荒之外有火山,昼夜火然。”

  《广州记》:“马援讨平交址,于峤南立铜柱,以表汉之极界。”

  《晋书》:交州牧陶璜上言:“交广东西数千里,不宾属者六万余户,服官役才五千余家。二州唇齿,惟兵是镇。”

  《后汉·窦融传赞》:“王灵以宣。”

  王屮《头陀寺碑》:“炎区九译,沙场一候。”注:“一候者,言少边患。”

  《周礼》:“天府掌祖宗之守藏与其禁令。”

  《后汉·百官志》:“大鸿胪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晋·刘琨传》:琨枕戈待旦。《吴越春秋》:句践反国,饮食必尝胆。

  《汉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酷吏传》:大将军光因举手自抚心曰:“使我至今病悸。”

  《淮南子》:“鸿鹄背负青天,膺摩赤霄。”

  陆机《辩亡论》:“反帝座于紫闼。”

  《陈武帝纪》:“侯景寇逼,帝将赴援,广州刺史元景仲阴将图帝,帝与成州刺史王怀明等驰檄以讨景仲,景仲缢于阁下,帝迎萧勃镇广州。”

  《易》:“西南得朋。”

  《左传》:韩宣子曰:“同恶相求,如市贾焉。”

  《汉书》:“父老帅子弟杀沛令,立高祖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后汉·光武纪》:“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

  《汉书·货殖传》:桀黠奴,人之所患。《隋书》:“永安郡”注:后齐置衡州。澧阳郡崇义县注:后周置衡州。零陵郡营道县注:“有九疑山。”《南史》:“临贺内史欧阳頠监衡州,兰裕、兰京礼扇诱始兴等十郡共攻頠,霸先救之,悉擒裕等,仍监始兴郡事,并厚结豪杰,共谋义举。”

  丘迟《与陈伯之书》:“鱼游于沸鼎之中。”《汉·李陵传》:陵曰:“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左传》:晋州绰射殖绰,中肩,弛弓而自后缚之。其右具丙,亦舍兵而缚郭最,皆衿甲而缚,坐于中军之鼓下。

  《后汉·郑弘传》:“政有仁惠,民称苏息。”

  《陈武帝纪》:“蔡路养起兵据南康。时萧勃镇广州,遣心腹谭世远为曲江令,与路养相结,同遏义军。大宝元年,帝发始兴,次大庾岭,大破路养军,进顿南康。帝发南康,灨石旧有二十四滩,滩多巨石,行旅以为难。帝之发,水暴起数丈,三百里间,巨石皆没。”《隋书》:扬州南康郡雩都县注:旧废。平陈,置南康县。注:“旧曰贑。”

  《书·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后汉·公孙瓒传》:“兵法百楼不攻。吾楼橹千重,食此谷,足知天下事矣。”《墨子》:公输般为云梯以攻宋,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输般九攻,墨子九拒。

  《孙膑传》: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果夜至斫木下,齐军万弩俱发,涓乃自刭,曰:“遂成孺子之名。”《汉书》:淮南王安使陈喜、枚赫作輣车。

  《后汉·何进传》:主簿陈琳曰:“今将军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

  《陈书·武帝纪》:“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遣主帅杜平虏帅千人入灨石、鱼梁。”又《南史》:“李迁仕遣主帅杜平虏将兵逼南康,陈霸先遣周文育击走之,据其城。迁仕复击南康,霸先遣杜僧明等擒斩之。”

  《蜀志》:“马腾子超,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据冀城。吏民梁宽等闭城门,乃奔汉中,依张鲁。闻先主围成都,密书请降。”《晋书》:“流民四五万家,一时俱反,以醴陵令杜弢为湘州刺史。”

  李康《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注上、中下三计。”

  《汉书》:陈平六出奇计。《后汉·段颎传》:张奂又言:“羌一气所生,不可诛尽。山谷广大,不可空静。”

  《汉·王温舒传》:“温舒为河内太守,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尽十二月,郡中无犬吠之盗。”

  《汉书》:陈胜、吴广聚丛祠中,夜构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尔雅》:“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左思《吴都赋》:“器械兼储。”注:“兼储,蓄积也。”

  《南史》:王僧辩乘胜下湓城,霸先引兵三万人发南康,进顿西昌,会僧辩于湓城。霸先有粮五十万石,分三十万以资僧辩,于庆等皆弃城走。

  《诗》:“我庾维亿。”《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汉书·宣帝纪》:“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设常平仓以给北边,省转漕。”《沟洫志》:“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艰,败亡甚多。”

  《汉武帝纪》:“舳舻千里。”注:“其船多,前后相衔不绝。”又《郦食其传》:“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藏粟甚多。”

  《吴都赋》:“户有犀渠。”注:“盾名。”《诗》:“贝胄朱綅。”

  《左传》:“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奬王室’。”又:“师克在和,不在众。”

  梁元帝《玄览赋》:“沿鹄塞于浔阳。”

  《汉书》:“沛公从百余骑至鸿门谢羽。”

  《左传》: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后汉书》:铜马降,萧王轻骑入其营。渠帅曰:“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服乎?”

  《南史》:湘东王命僧辩等东击侯景,舳舻数百里。霸先率甲士三万,舟舰二千,自南江出湓口,会僧辩,筑坛歃血,共读盟文,流涕慷慨。

  《汉·外戚传》注:师古曰:扄,短关也。

  《汉书》:“匈奴有左贤王、右贤王。”《左传》:“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为五陈以相离,两于前,伍于后,专为右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以诱之。”

  《汉·鼌错传》:“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孟康曰:“木荐,以木版作,如盾。”

  《汉·匈奴传》:自君王以下,咸被旃裘。司马相如《上林赋》:“他他藉藉,填坑满谷。”

  《晋惠帝纪》:永宁元年,赵王伦簒位,齐王冏起兵讨伦,成都王颍、河间王颙、常山王乂、新野公歆皆举兵应之。伦遣其将孙辅出鄂坂以拒冏。

  《左传》:西鉏吾曰:今将崇诸侯之奸,而披其地,以塞夷庚。注:夷庚,吴、晋往来之道也。

  《南史》:侯子鉴据姑孰南洲以拒西师,僧辩等至,子鉴帅步骑挑战,又以鸼䑠千艘载战士。僧辩麾细船皆退,留大舰夹泊两岸。子鉴之众谓水军欲退,径出趋之,大舰断其归路,鼓噪大呼,合战江中,子鉴大败,仅以身免。

  《左传》:子犯曰:“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汉·蒯通传》:“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西京赋》:“疏龙首以抗殿。”注:“龙首,山名。”

  《过秦论》:“斩华为城。”

  《博物志》:“地有三千六百轴。”

  《礼记》:“军容不入国。”

  《后汉·光武纪》:司隶官属衣冠制度,皆如旧仪,父老旧吏见之,莫不垂涕悲喜。

  《左传》:白公胜作乱,叶公至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若见君面,是得艾也。”乃免胄而进。

  《南史》:景兵败入栅,其将卢晖略以石头降,僧辩入据之。景与霸先殊死战,冲阵不动,景众大溃。

  《南史》:“齐将潘乐侵梁,围秦郡,霸先与战,破之,斩首万余级。”《晋书》:鲜卑,东胡种名。《齐神武帝纪》:“神武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

  《汉书注》:“且渠、当户,匈奴官名。”

  《汉·李广传》:上使中贵人从广。服虔曰:“内臣之贵幸者。”《魏志·梁习传》:名王稽颡。

  《左传》:司马侯曰:“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晋·刘琨传》: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

  《左传》:“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左传》:“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

  《左传》襄十四年,卫孙林父、宁殖出其君衎。二十六年,宁喜弑其君剽。

  《左传》:“疆场无主,则启戎心。”

  《南史》:广陵乔人朱盛等潜聚党谋袭杀齐刺史温仲邕,遣使求援。霸先因进军围广陵。齐主来告曰:“请释广陵之围,必归广陵、历阳两城。”霸先引兵还京口,江北之民从之济江者万余口。

  孙盛《晋阳秋》:“秦始皇时,望气者言五百年后,金陵之地有天子气,于是改金陵曰秣陵。”

  《晋书》:“诸葛亮造八阵图。”

  《左传》:“齐惠栾高之难,公使王黑以灵姑銔率,请断三尺焉而用之。”

  《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汉书》:李广曰:“吾为陇西守,羌常反,吾诱降者八百余人,诈而同日杀之。”

  《南史》:谯秦刺史徐嗣徽、南豫州刺史任约袭建康,不克,入于石头以叛。十一月,齐遣兵援之,霸先及齐人战,败之,嗣徽、约奔齐。

  《说苑·谈丛篇》:枭逢鸠,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声。”

  《左传》:富辰曰:“狄固贪惏。”

  《左传》:楚子文曰:谚曰:“狼子野心。”《汉·西域传》:公主歌曰:“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汉·高帝纪》:“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

  《汉书》:帝得乌孙好马,名曰“天马。”

  《晋书》:“周访讨杜曾,使李恒督左甄,许朝督右甄。”

  《东京赋》:“鹳鹤鱼丽,箕张翼舒。”

  《尔雅》:“彗星为欃枪。”

  《诗》:“薄伐猃狁。”

  《左传》:“获长狄侨如,埋其首于子驹之门。”

  《汉书》:“李陵、卫律皆胡服椎结。”

  《白起传》:“赵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起乃挟诈,尽坑杀之。”

  《汉·高帝纪》:“羽败汉兵濉水上,水为之不流。”

  《易》:“鼎折足。”

  《左传》:公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戚柲,敢请命。”

  《诗》:“钲人伐鼓。”《说文》云:“钲,铙名,似铃,柄中上下通,所以止鼓。”

  《魏略》:“王凌自知罪重,试索棺钉以观太傅意,太傅给之,遂自杀。”

  《左传》:“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楚子焚其榇,礼而命之。”

  《后汉·光武纪》: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南史》:前青州刺史程灵洗率兵救僧辩,力战军败,久之乃降,霸先义之。

  《左传》隐公四年:“众仲曰:‘州吁阻兵而安忍’。”

  《左传》:子桑曰:“史佚有言曰:‘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

  《扬子》:“洪荒之世”,详《梁禅陈文》。

  《左传》:吕相绝秦曰:“虔刘我边陲。”

  《南史》:霸先,吴兴长城下若里人,自云汉太丘长寔之后。

  左思《蜀都赋》:“扬雄含章而挺生。”

  《诗》:“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尚书》:“元恶大憝。”

  《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

  《南史》:杜龛据吴兴以叛,霸先表自东讨,仍还都,命周文育进讨龛,龛以城降,诛之。

  《后汉·光武纪》:“五校贼帅高扈。”《袁绍传》:“绍击贼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

  魏陈琳《檄吴文》:“七国之兵,瓦解冰泮。”

  《水经注》:“会稽山东有硎,去禹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

  刘献定《军礼》:“吴王夫差启蛇门以厌越人,越为雷门以禳之,击大鼓于雷门之下,而蛇门闻焉。”

  《南史》:东扬州刺史张彪围临海太守王怀振于剡岩,霸先遣兄子蒨、周文育袭会稽讨彪,若邪村人斩彪,传首建业。

  《汉·吴王濞传》:以袁盎为泰常使,吴王闻袁盎来,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谁拜?

  《晏子春秋》:不出尊俎之间,折冲千里之外。

  寇恂、贾复,光武功臣。樊哙、滕公、夏侯婴高帝功臣。

  《汉书》,武帝有下濑将军。

  《说文》:“揃,搣也。”《书·盘庚》:“其犹可扑灭。”

  《周礼甸师》:“王之同姓有罪,则死刑焉。”

  《后汉·马援传》:“交址女子征则、征贰反,拜援为伏波将军,大破之,封新息侯。”

  《南史》:萧勃起兵于广州,遣欧阳頠及其将傅秦、萧孜为前军,南江州刺史余孝顷以兵会之。霸先命周文育由间道兼行,据頠及孜、泰、孝顷之间,筑城飨士,頠等大骇。文育遣周铁虎等袭頠,擒之。文育盛陈兵甲,与頠乘舟而宴,巡跖口城下,使其徒丁法洪攻泰,擒之。孜、孝顷退走。勃军闻之恟惧,遂杀勃。

  《隋书》扬州豫章郡豫章县注:“旧置豫章郡。”《左传》:“太叔完聚,缮甲兵。”

  《隋书》“扬州南海郡”注:“旧置广州,梁、陈并置督府。”

  《汉书》:武帝时,南粤相吕嘉反。秋,命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讨之,得嘉为临蔡侯。又吴王濞兵败,亡走东越,东越鏦杀吴王,盛其头,驰传以闻。《魏文帝纪》: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

  《南史》:周文育送頠等于建康,霸先释而厚待之。孜、孝顷犹据石头,多设船舰,夹水而阵。霸先遣侯安都助文育击之,安都潜师烧其船舰,水陆攻之,孜出降,孝顷逃归。霸先以頠声著南土,复以为衡州刺史,使讨岭南。未至,其子纥已克始兴。頠至,诸郡皆降,遂克广州。

  《淮南子》:“九州之外有八埏,八埏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

  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魏志》注:令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魏略》:王凌面缚水次,曰:“卿特折简召我,我何敢不至,而乃引兵来乎?”司马宣王曰:“以卿非折简可呼故也。”《晋阳秋》:刘弘为荆州刺史,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也。”

  《淮南子》:“日出于阳谷,浴于咸池。”

  《西域传》:“无雷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

  《淮南子》:“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女子民、丈夫民。”《山海经》:“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南史》:齐永元元年,扶桑国有沙门慧深来,云:“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二三月竞入水则任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顶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

  《汉·司马相如传》:匈奴单于悕骇,屈膝受之,交臂请和。穆天子传:“乃膜拜而受。”注:今之胡人礼佛,举手加额,称南膜者,即此也。《汉书》:宣帝甘露二年,匈奴呼韩邪款五原塞,愿奉国朝珍。

  《南史》:敬帝太平二年,领军将军徐度烧齐船舶三千艘。夏四月,齐遣使通和。

  《汉·张良传》:沛公入秦,宫殿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欲留居之。

  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灵光岿然独存。

  《赵世家》:武灵王召楼缓谋曰:“吾欲胡服。”《庄子》:赵太子悝谓庄周曰:“吾主所见剑士,皆缦胡之缨。”

  《汉·王莽传》:“莽好厚履高冠,以牦装衣。”

  《尚书大传》:微子朝周,过殷故墟,见麦秀之蔪蔪兮,禾黍之蝇蝇也,曰:“此故父母之国。”乃为《麦秀之歌》。

  《诗》:“彼黍离离。”《南史》:“侯景东奔,王克开台城门,引裴之横入宫。是夜遗烬烧太极殿及东西堂、延阁、秘署皆尽,羽仪辇辂,莫有孑遗。”

  《书·太甲》:“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淮南子》:日经于泉隅,是谓高舂。《书·无逸》:“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汉·邹阳传》: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

  泰始,晋武帝年号。永平,后汉明帝年号。

  《南史》:敬帝太平元年,起云龙、神武门。二年,缮庙堂,供备祀典。

  《汉·王吉传》:“驱一世之民,跻之仁寿之域。”

  《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诗》:“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蔡邕《独断》:“黄帝乐曰云门,尧乐曰咸池。”《汉书》:“猗顿用盬盐起,与王者埒富。”

  扬雄《太玄》:“紫霓矞云。”《晋·张华传》:妙达象纬。

  《左传》:“楚子使与师言,管仲对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又:“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又:“众仲曰:‘胙之土而命之氏’。”又:子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又:“展喜对曰:‘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诗》:“王命召虎,式辟四方。”

  《三皇本纪》:“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

  《淮南子》:“禹凿龙门,平水土,民乃得而陆处。”

  《后汉·谢弼传》:“爵赏之设,必酬庸勋。”

  《后汉·章帝八王传》:“仰恃明主,垂拱受成。”

  《隋书》:扬州淮南郡注:“旧曰豫州,梁曰南豫州。”庐江郡注:“梁置南豫州。”宣城郡注:“旧置南豫州。”淮南郡安丰县注:“梁置陈留、安丰二郡。”丹阳郡江宁县注:“梁置丹阳郡及南丹阳郡,陈省南丹阳郡。”宣城郡宣城县注:“旧曰宛陵,置宣城郡。”丹阳郡注:“自东晋已后置。宋曰扬州。”吴郡乌程县注:“旧置吴兴郡。”会稽郡注:“梁置东扬州,陈初省。”遂安郡雉山县注:“旧置新安郡。”信都郡新兴县注:“梁置新州新宁郡。”《宋书·州郡志》:“晋安帝始分淮北为北徐,淮南犹为徐州。后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兖。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为南徐,而淮北但曰徐。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割扬州之晋陵、兖州之九郡侨在江南者属焉。故南徐州备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隋书》:荆州九江郡注:“旧置江州。”扬州鄱阳郡鄱阳县注:“旧置鄱阳郡。”临川郡临川县注:“旧置临川郡。”

  《汉·齐怀王传》:小子闳受兹青社。张宴曰:“王者以五色土为大社,封四方诸侯,各以其方色土与之,苴以白茅,归以立社。”

  《燕世家》:“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奭主之;自陕以东,周公旦主之。”

  《左传》: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桓公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南史》:“王玚,字子瑛,梁元帝时,位太子中庶子。陈武帝入辅,以为司徒左长史。”

  《汉·文帝纪》: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应邵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者,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十。”《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周礼·天官冢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

  《汉·王莽传》:“鸾路乘马,戎路乘马。”注:师古曰:“鸾路,路车之施鸾者也。四马曰乘。戎路,戎车也。”

  《汉·王莽传》:衮冕衣裳句履。注:孟康曰:“今斋祀履。舄,头饰也,出履二寸。”

  《汉·丙吉传》:吉曰:“三公调和阴阳。”

  《文选》潘勖《魏公九锡文》注:“轩县,诸侯乐也。”

  《左传》:“隐公始用六佾。”

  《周礼》:“鞮鞻氏掌四夷之乐。”又:“象胥氏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

  《汉·王莽传》:朱户纳陛。注:师古曰:“尊者不欲露而升陛,故纳之于溜下也。”《文选注》:朱户,天子礼也。《史记·蔡泽传》:不出廊庙。

  《书》:“光被四表。”《文选注》:“虎贲,言其猛也,皆百夫长。”

  《尧典》:“象恭滔天。”

  《左传》:无或如臧孙纥,干国之纪。

  《汉·王莽传》:左建朱钺,右建金戚。注:师古曰:“钺、戚,皆斧属。”

  《汉·王莽传》:彤弓矢、卢弓矢。注:师古曰:“彤,赤色。卢,黑色。玈音卢。”

  《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祭义》:“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详《封始兴王诏》。

  《汉·王莽传》:秬鬯二卣,圭瓒二。注:师古曰:“秬鬯,香酒也。卣,中尊也。以圭为勺末。”

  《书说命》:“格于皇天。”

  ▼陈武帝下州郡玺书

  《诗》:“天降丧乱。”

  《晋佛图澄传》:“刘载已死,载从弟曜簒袭伪位。”

  《后汉书》:“献帝兴平二年三月,李傕胁帝幸其营,焚宫室,郭泛、李傕矢及御前。明年正月,改元建安。”

  《晋书》:“怀帝永嘉五年,刘聪使呼延晏等陷洛阳,迁帝于平阳,遇害。”

  《周本纪》:“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宝玉。”

  《周礼》:“冬日至,祀天于圆丘。”《晋·王济传》:“设宿部分,行有次第。”《陈武帝纪》:“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皇帝即位于南郊,柴燎告天。先是氛雾雨雪,昼夜晦冥,至是日景气清晏。”

  《管子》:“盛魄重轮,六合俱照,非日月能乎?”《吕氏春秋》:“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

  《汉书》:“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详《梁禅陈诏》。

  《左传》:“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蒲之泽。”

  《书》:“戎商必克。”

  ▼梁禅陈玺书

  《书》:“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未详。按《帝王世纪》:“黄帝于东海流波山得奇兽,状如牛,苍身无角,能走,出入水则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黄帝杀之,以其皮为鼓,闻五百里。”

  《神异经》:“穷奇锯牙钩爪,遇忠信之人,则噬而食之。”

  《魏略》:侍中陈群、尚书桓阶奏曰:“尺土一民,皆非汉有。”

  《佐助期》。“汉以蒙孙亡。”说者以蒙孙汉二十四帝,童蒙昏愚以弱亡。

  《高士传》:“舜以天下让支伯,支伯遂不知所之。”

  张衡《东京赋》:“高祖膺箓受图。”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左传》:晋伐骊戎。注:杜预曰:“骊戎在京兆新丰县。”

  《汉书》:中山王胜对曰:“文王拘于牖里。”

  张衡《东京赋》:治致升平之德。《汉·王莽传》:策群司曰:“赤炜颂平,考声以律。”

  《诗》:“零露瀼瀼。”《论衡》:“甘露味如蜜,王者太平之应。”

  《左传》:楚子革曰:“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皆将必有车辙马迹焉。”

  《史记·颛顼纪》:“北至幽陵,南至交址,西至流沙,东至蟠木,动静之物,小大之神,莫不砥属。”

  《后汉·光武纪》:同舍生强华奉赤伏符。至日,刘秀发兵捕不道。《魏志》: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讳操,字孟德。初,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年,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至是而公始起。

  《孝经·援神契》:“孔子海口含海。”刘峻《辨命论》:“河目龟文,公侯之相。”

  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注:“摄提,星名,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者也。正月为陬。”《天官书》:“项羽拔巨鹿,枉矢西流。天狼下有四星曰弧。”《合诚图》曰:“弧主司兵,兵弩象也。”

  《淮南子·本经训》:“夷羊在牧。”注:“许慎曰:‘夷羊,土神。商之将亡,见于商郊牧野之地’。”

  《孝经·援神契》:“德至渊泉,则黄龙见。”

  袁宏《汉纪》献帝诏曰:“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

  《通考》:“自魏以后,始有九品之制,以辨官位之高卑。北魏以九品分正从,梁分十八班,诸亭侯十班。”详《九锡文》。


梦远书城(my285.pro)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