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徐陵 > 徐孝穆集笺注 | 上页 下页 |
陈公九锡文 |
|
大哉乾元,资日月以贞观;至哉坤元,凭山川以载物。故惟天为大,陟配者钦明;惟王建国,翼辅者齐圣。是以文武之佐,磻溪藴其玉璜;尧舜之臣,濙河镂其金版。况乎体得一之鸿姿,宁阳九之危厄,拯横流于碣石,扑燎火于昆岑,驱驭于韦彭,跨蹍于秦晋,神功行而靡用,圣道运而无名者乎! 今将授公典策,其敬听朕命:日者昊天不吊,钟乱于我国家,网漏吞舟,强胡内赑,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足圆颅,万不遗一。太清否亢,桥山之痛已深;太宝屯如,平阳之祸相继。上宰膺运,康救兆民,鞠旅于滇池之南,扬旌于桂岭之北,悬三光于已坠,谧四海于群飞,屠猰貐于中原,斮鲸鲵于蒙汜。荡宁上国,光启中兴,此则公之大造于皇家者也。 既而天未悔祸,夷丑荐臻。南夏崩腾,西京荡覆。群胡孔炽,藉乱乘间。推纳藩枝,盗假神器。冢司昏挠,旁引寇雠。既见贬于桐宫,方谋危于汉阁。皇运已殆,何殊赘旒;中国揺然,非徒如线。公赫然投袂,匡救本朝,复莒齐都,平戎王室。朕所以还膺宝历,重履宸居,挹建武之风猷,歌宣王之雅颂。此又公之再造于皇家者也。 公应务之初,登庸惟始,三川五岭,莫不窥临,银洞珠宫,所在宁谧。孙、卢肇衅,越貊为灾,番部阽危,势将沦殄。公赤旗所指,妖垒洞开,白羽才撝,凶徒纷溃,非其神武,久丧南藩。此又公之功也。 大同之末,边政不修,李贲狂迷,窃我交、爱。敢称大号,骄恣甚于尉佗;据有连州,雄豪炽于梁硕。公英谟雄算,电埽风行,驰御楼船,直跨沧海。新昌、典澈,备历艰难,苏历、嘉宁,尽为京观。三山獠洞,八角蛮陬,逖矣水宇之乡,悠哉火山之国,马援之所不届,陶璜之所未开,莫不惧我王灵,争朝边候,归琛天府,献状鸿胪。此又公之功也。 自寇虏临江,宫闱幽辱,公枕戈尝胆,提剑抚心,气涌青霄,神飞紫闼。而番禺连率,本自诸夷,言得其朋,是怀同恶。公仗此忠诚,乘机剿定,执沛令而衅鼓,平新野而据鞍。此又公之功也。 世道初艰,方隅多难,勋门桀黠,作乱衡疑,兵切池隍,众兼夷獠。公以国盗边警,知无不为,恤是同盟,诛其丑类,莫不鱼惊鸟散,面缚头悬。南土黔黎,重保苏息,此又公之功也。 长驱岭峤,梦想京畿,缘道酋豪,递为榛梗,路养渠率,全据大都,蓄聚逋逃,方谋阻乱。百楼不战,云梯之所未窥,万弩齐张,高輣之所非敌。公龙骧虎步,啸咤风云,山靡坚城,野无强阵,清妖氛于灨石,灭沴气于雩都。此又公之功也。 迁仕凶慝,屯据大皋,乞活类马腾之军,流民多杜弢之众,推锋转斗,自北徂南,频岁稽诛,实惟勍虏。公坐挥三略,遥制六奇,义勇同心,貔貅骋力,雷奔电掣,谷静山空,列郡无犬吠之惊,丛祠罢狐鸣之盗。此又公之功也。 王师讨虏,次届沦波,兵乏兼储,士有饥色。公回麾蠡泽,积谷巴丘,亿庾之咏斯丰,壶浆之迎是众。军民转漕,曾无砥柱之难;舳舻相望,如运敖仓之府。犀渠贝胄,顾蔑雷霆,高舰层楼,仰扪霄汉。故使三军勇锐,百战无前,承此兵粮,遂殄凶逆。此又公之功也。 若夫英图迈俗,义旅如云,湓垒猜携,用掩戎略。公志唯同奬,师克在和,鹄塞非虞,鸿门是会。若晋侯之誓白水,如萧王之推赤心。屈体交盟,人祗感咽。故使舟师并路,远迩同心,此又公之功也。 姑熟襟要,崤函阻凭,寇虏据其关梁,大盗负其扄鐍。公一校裁撝,三雄并奋,左贤右角,沙溃土崩,木甲殪于中原,毡裘赴于江水,他他藉藉,万计千群,鄂坂之隘斯开,夷庚之道无塞。此又公之功也。 义军大众,俱集帝京,逆竖凶徒,犹屯皇邑。若夫表里山河,金汤险固,疏龙首以抗殿,揃华岳以为城,杂虏凭焉,强兵自若。公回兹地轴,抗此天罗,曾不崇朝,俾无遗噍。军容甚穆,国政方修,物重睹于衣冠,民还瞻于礼乐。楚人满道,争睹于叶公,汉老衔悲,俱观于司隶。此又公之功也。 内难初靖,诸侯出关,外郡传烽,鲜卑犯塞,莫非且渠、当户,中贵名王,冀马列于淮南,胡笳动于徐北。公舟师步甲,亘野横江,歼厥群羝,遂殚封豨。莫不絓木而止,戎车靡遗,遇泞而还,归骖尽殪。此又公之功也。 公克黜祸难,劬劳王室,而孙、宁之党,翻启狄心,伊、洛之间,咸为虏戍。虽金陵佳气,石垒天严,朝暗戎尘,夜諠胡鼓。公三筹既画,八阵斯张,裁举灵钚,亦抽金仆,咸俘丑类,悉反高墉,异李广之皆诛,同庞元之尽赦。此又公之功也。 任约叛换,枭声不悛,戎羯贪婪,狼心无改。穹庐毡幕,抵北阙而为营;乌孙天马,指东都而成阵。公左甄右落,箕张翼舒,埽是欃枪,驱其猃狁,长狄之种,埋于国门;椎髻之囚,烹于军市。投秦坑而尽沸,咽濉水而不流。此又公之功也。 一相居中,自折彝鼎,五湖小守,妄怀同恶。公夙驾兼道,秉羽杖戈,玉斧将挥,金钲且戒,妖酋震慑,遽请灰钉,爇榇以表其含弘,焚书以安其反侧。此又公之功也。 贼龛凶横,陵虐具区,阻兵安忍,凭灾怙乱。自古虫言鸟迹,混沌洪荒,凡或虔刘,未此残酷。公虽宗居汝颍,世寓东南,育圣诞贤之乡,含章挺生之地,眷言桑梓,公私愤切。卓尔英状,承规奉算,戮此大憝,如烹小鲜。此又公之功也。 乱离永久,群盗孔多,浙左凶渠,连兵构逆,岂止千兵、五校、白雀、黄龙而已哉!公以中军无率,选是亲贤,奸寇途穷,漼然冰泮。刑溏之所,文命动其大威;雷门之间,句践行其严戮。英规圣迹,异代同风,此又公之功也。 同姓有扈,顽凶不宾,凭藉宗盟,图危社稷,观兵汇泽,势震京师,驱率南蛮,已为东帝。公论兵于庙堂之上,决胜于尊俎之间,寇、贾、樊、滕,浮江下濑,一朝揃扑,无待甸师,万里澄清,非劳新息。此又公之功也。 豫章妖寇,依凭山泽,缮甲完聚,各历岁时,结纵连横,爰洎交、广。吕嘉既获,吴濞已鏦,命我还师,征其不恪,连营尽拔,伪党斯擒,曜圣武于匡山,回神旌于蠡浱。此又公之功也。 自八纮九野,瓜剖豆分,窃帝偷王,连州比县。公武灵已畅,文德又宣,折简驰书,风猷斯远。至于苍苍浴日,杳杳无雷,北洎丈夫之乡,南逾女子之国,莫不屈膝膜拜,求吏款关。此又公之功也。 京师祸乱,亟积寒暄,双阙低昂,九门寥豁,宁秦宫之可顾,岂鲁殿之犹存。五都簪弁,百僚卿士,胡服缦缨,咸为戎俗,高冠厚履,希复华风。宋微子麦穗之歌,周大夫黍离之叹,方之于斯,未足为悲矣。公求衣昧旦,昃食高舂,兴构宫闱,具瞻遐迩。胶庠宗稷之典,六符十等之章,还闻泰始之风流,重睹永平之遗事。此又公之功也。 公有济天下之勋,重之以明德,凝神体道,合德符天。用百姓以为心,随万几而成务。耻一物非唐、虞之民,归含灵于仁寿之域。上德不德,无为以为。夏长春生,显仁藏用。忠信为宝,风雨弗愆;仁惠为基,牛羊勿践。功成治定,乐奏咸云,安上治民,礼兼文质。物色丘园,衣裾里巷,朝多君子,野无遗贤。菽粟同水火之饶,工商富猗顿之旅。是以天无藴宝,地有呈祥,潏露卿云,朝团晓映,山车泽马,服御登闲。既景焕于图书,方葳蕤于史牒,高勋逾于象纬,积德冠于嵩、华,固无得而称者矣。 朕又闻之,前王宰世,茂赏尊贤,式树蕃长,总征群伯。二南崇绝,四履遐旷,泱泱表海,胙土惟齐,岩岩泰山,俾侯于鲁。抑又勤王反郑,夹辅迁周,召伯之命斯隆,河阳之礼咸备。况复经营宇宙,岂惟断鳌足之功;弘济苍生,非直凿龙门之险。而酬庸报德,寂尔无闻,朕所以垂拱当宁,载怀惭悸者也。 今授公相国,以南豫州之陈留南丹阳宣城,扬州之吴兴东阳新安新宁、南徐州之义兴,江州之鄱阳、临川十郡,封公为陈公。锡兹青土,苴以白茅,爰定尔邦,用建冢社。昔旦、奭分陕,俱为师保,晋、郑诸侯,咸作卿士。兼其内外,礼实攸宜。今命使持节、兼太尉王通授相国印绶、陈公玺绂;使持节、兼司空王玚授陈公茅土,金兽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相国秩逾三铉,任总百司,位绝朝班,礼由事革。其以相国总百揆,除录尚书之号,上所假节、侍中貂蝉、中书监印章、中外都督太傅印绶、义兴公印策。其镇卫大将军、扬州牧如故。又加公九锡,其敬听后命。 以公礼为桢干,律等衔策,四维皆举,八柄有章,是用锡公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以公贱宝崇谷,疏爵待农,室富京坻,民知荣辱,是用锡公衮冕之服,赤舄副焉。以公调理阴阳,爕谐风雅,三灵允降,万国同和,是用锡公轩县之乐,六佾之舞。以公宣导王猷,弘阐风教,光景所照,鞮象必通,是用锡公朱户以居。以公抑扬清浊,褒德进贤,髦士盈朝,幽人虚谷,是用锡公纳陛以登。以公嶷然廊庙,为世镕范,折冲四表,临御八荒,是用锡公武贲之士三百人。以公执兹明罚,期在刑措,象恭无赦,干纪必诛,是用锡公斧钺各一。以公英猷远量,跨厉嵩溟,混一车书,括囊寰宇,是用锡公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以公天经地义,贯彻幽明,春露秋霜,允恭粢盛。是用锡公秬鬯一卣,圭瓒副焉。陈国置丞相以下,一遵旧式。 往钦哉!其恭循朕命,克相皇天,弘建邦家,允兴洪业,以光我高祖之休命。 【注】 《尚书中候》:王至磻溪之水,吕尚钓于崖。王下拜,尚答曰:“得玉璜,刻曰:‘姬受命,吕佐检,德来昌来提,撰尔《雒钤》,报在齐’。”及佐周克殷,封于齐。 《吴越春秋》:禹案《黄帝中经》曰:“在九疑山东南天柱,号曰委宛。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禹乃求之,梦赤绣文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候禹,令齐三日,禹乃得书,言治水之要。” 《老子》:“侯王得一而天下正。” 《汉书》:“阳九厄”曰:“初入百六阳九。” 《禹贡》:“至于碣石,入于海。”《孟子》:“洪水横流。” 《书》:“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汉书注》:师古曰:“豕韦国,彭姓。” 《左传》:“秦伯西戎,晋主东夏。”齐王融《曲水诗序》:“跨蹍昌姬。” 《汉·酷吏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 《诗》:“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晋陆机《功臣颂》:“茫茫宇宙,上墋下黩。” 《庄子》:“圆胪方趾。” 《南史》:“梁武帝太清三年崩。”《列仙传》:“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惟有剑舄在棺焉。” 《南史》:“简文帝大宝二年崩。”《晋书》:“汉主刘聪陷洛阳,迁怀帝于平阳。太子业即位于长安,是为愍帝。刘曜陷长安,送帝于平阳,皆遇害。” 《华阳国志》:“滇池县有大泽,周回二百里,似如倒流,故俗曰滇池。” 《山海经》:桂林有八树,在番禺东。《隋书》:“熙平郡桂岭县。”注:旧曰兴安,开皇十八年改名。恐非。扬雄《剧秦美新》:“海水群飞。”注:喻大乱也。 《淮南子》:“尧使羿杀窫窳,断修蛇,擒封豨,万民大悦。” 《左传》:楚子曰:“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于是乎有京观。”《淮南子》:日曙于蒙谷之浦。注:蒙谷,蒙泛之水也。 《南史》:“湘东王绎承制授霸先交州刺史,寻改南江州刺史,与王僧辩击斩侯景。” 《殷本纪》:“伊尹放太甲于桐宫。” 《汉·金日磾传》:“莽何罗褏白刃从东厢上,见日磾,色变,行触宝瑟,僵。日磾捽胡投何罗殿下,得擒缚之。” 《公羊传》:“中国不绝若綖也。” 《战国策》:王孙贾入市呼曰:“淖齿乱齐国,杀愍王,欲与我诛之者袒右!”乃攻淖齿,杀之。求愍王子法章,共立以为齐王,保莒城以拒燕军。 《左传》:“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 《南史》:“西魏遣于谨入江陵,执元帝,霸先与王僧辩迎元帝子方智至建业,承制。齐遣高涣送渊明来主梁嗣,僧辩纳之,以方智为太子。霸先杀僧辩,废渊明,复立方智,是为敬帝。”《南史》:“孙冏、卢子雄讨李贲,众溃而归。武林侯咨诬奏冏等逗留,赐死。子雄弟子略及杜僧佑、周文育等率众攻广州,参军陈霸先帅精甲三千击破之,释僧佑、文育为主帅。” 《国语》:“吴、晋会于黄池,吴王赤旗赤羽之矰,望之如火。”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胡马洞开。” 《家语》:子路曰:“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 《左传》:“民逃其上曰溃。” 魏王粲《从军诗》:“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南史》:“武帝大同十年,李贲自称越帝,置百官,以霸先为交州司马,与交州刺史杨㬓讨贲。贲败奔嘉宁城,复率众出屯典澈湖。霸先乘流先进,贲众大溃,窜入屈獠洞,屈獠斩贲。贲兄天宝收余兵围爱州,霸先讨平之。”《陈书·武帝纪》:“十一年六月,兵至交州,贲众数万于苏历江口立城栅以拒官军。㬓推高祖为前锋,所向摧陷,贲走典澈湖,于屈獠界立砦。” 《隋书》:“扬州交址郡。”注:“旧曰交州。九真郡。”注:“梁置爱州。” 《汉书》:“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行南海尉事。高祖定天下,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其后佗乃自尊号南武帝。” 陈琳《檄吴文》:“跨州连郡,有威有名,十有余辈。” 未详。按《通鉴》:黄门郎史淑自长安犇凉州,称愍帝出降。前一日,使淑赍诏赐张寔,拜凉州牧,承制行事。先是长安谣曰:“秦川中,血没腕,惟有凉州倚柱观。”及汉兵覆关中,氐、羌掠陇右,雍、秦之民死者什八九,独凉州安全。 榷曰:《晋王谅传》:“初,新昌太守梁硕自领交址。” 《晋·地理志》:“新昌郡,吴置。” 宋《州郡志》:“越巂太守苏利长。”隋书:“交址郡领嘉宁县。” 左思《魏都赋》:“蛮陬夷落。”注:“陬,聚也。”《后汉·南匈奴传》: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温禺鞮王,次左右斩将王,是为六角。皆单于子弟,次第当为单于者也。 陆机诗:“余固水乡士。” 东方朔《神异经》:“南荒之外有火山,昼夜火然。” 《广州记》:“马援讨平交址,于峤南立铜柱,以表汉之极界。” 《晋书》:交州牧陶璜上言:“交广东西数千里,不宾属者六万余户,服官役才五千余家。二州唇齿,惟兵是镇。” 《后汉·窦融传赞》:“王灵以宣。” 王屮《头陀寺碑》:“炎区九译,沙场一候。”注:“一候者,言少边患。” 《周礼》:“天府掌祖宗之守藏与其禁令。” 《后汉·百官志》:“大鸿胪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晋·刘琨传》:琨枕戈待旦。《吴越春秋》:句践反国,饮食必尝胆。 《汉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酷吏传》:大将军光因举手自抚心曰:“使我至今病悸。” 《淮南子》:“鸿鹄背负青天,膺摩赤霄。” 陆机《辩亡论》:“反帝座于紫闼。” 《陈武帝纪》:“侯景寇逼,帝将赴援,广州刺史元景仲阴将图帝,帝与成州刺史王怀明等驰檄以讨景仲,景仲缢于阁下,帝迎萧勃镇广州。” 《易》:“西南得朋。” 《左传》:韩宣子曰:“同恶相求,如市贾焉。” 《汉书》:“父老帅子弟杀沛令,立高祖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后汉·光武纪》:“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 《汉书货殖传》:桀黠奴,人之所患。《隋书》:“永安郡”注:后齐置衡州。澧阳郡崇义县注:后周置衡州。零陵郡营道县注:“有九疑山。”《南史》:“临贺内史欧阳頠监衡州,兰裕、兰京礼扇诱始兴等十郡共攻頠,霸先救之,悉擒裕等,仍监始兴郡事,并厚结豪杰,共谋义举。” 丘迟《与陈伯之书》:“鱼游于沸鼎之中。”《汉·李陵传》:陵曰:“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左传》:晋州绰射殖绰,中肩,弛弓而自后缚之。其右具丙,亦舍兵而缚郭最,皆衿甲而缚,坐于中军之鼓下。 《后汉·郑弘传》:“政有仁惠,民称苏息。” 《陈武帝纪》:“蔡路养起兵据南康。时萧勃镇广州,遣心腹谭世远为曲江令,与路养相结,同遏义军。大宝元年,帝发始兴,次大庾岭,大破路养军,进顿南康。帝发南康,灨石旧有二十四滩,滩多巨石,行旅以为难。帝之发,水暴起数丈,三百里间,巨石皆没。”《隋书》:扬州南康郡雩都县注:旧废。平陈,置南康县。注:“旧曰贑。” 《书·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后汉·公孙瓒传》:“兵法百楼不攻。吾楼橹千重,食此谷,足知天下事矣。”《墨子》:公输般为云梯以攻宋,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输般九攻,墨子九拒。 《孙膑传》: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果夜至斫木下,齐军万弩俱发,涓乃自刭,曰:“遂成孺子之名。”《汉书》:淮南王安使陈喜、枚赫作輣车。 《后汉·何进传》:主簿陈琳曰:“今将军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 《陈书·武帝纪》:“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遣主帅杜平虏帅千人入灨石、鱼梁。”又《南史》:“李迁仕遣主帅杜平虏将兵逼南康,陈霸先遣周文育击走之,据其城。迁仕复击南康,霸先遣杜僧明等擒斩之。” 《蜀志》:“马腾子超,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据冀城。吏民梁宽等闭城门,乃奔汉中,依张鲁。闻先主围成都,密书请降。”《晋书》:“流民四五万家,一时俱反,以醴陵令杜弢为湘州刺史。” 李康《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注上、中下三计。” 《汉书》:陈平六出奇计。《后汉·段颎传》:张奂又言:“羌一气所生,不可诛尽。山谷广大,不可空静。” 《汉·王温舒传》:“温舒为河内太守,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尽十二月,郡中无犬吠之盗。” 《汉书》:陈胜、吴广聚丛祠中,夜构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尔雅》:“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左思《吴都赋》:“器械兼储。”注:“兼储,蓄积也。” 《南史》:王僧辩乘胜下湓城,霸先引兵三万人发南康,进顿西昌,会僧辩于湓城。霸先有粮五十万石,分三十万以资僧辩,于庆等皆弃城走。 《诗》:“我庾维亿。”《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汉书·宣帝纪》:“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设常平仓以给北边,省转漕。”《沟洫志》:“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艰,败亡甚多。” 《汉武帝纪》:“舳舻千里。”注:“其船多,前后相衔不绝。”又《郦食其传》:“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藏粟甚多。” 《吴都赋》:“户有犀渠。”注:“盾名。”《诗》:“贝胄朱綅。” 《左传》:“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奬王室’。”又:“师克在和,不在众。” 梁元帝《玄览赋》:“沿鹄塞于浔阳。” 《汉书》:“沛公从百余骑至鸿门谢羽。” 《左传》: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后汉书》:铜马降,萧王轻骑入其营。渠帅曰:“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服乎?” 《南史》:湘东王命僧辩等东击侯景,舳舻数百里。霸先率甲士三万,舟舰二千,自南江出湓口,会僧辩,筑坛歃血,共读盟文,流涕慷慨。 《汉·外戚传》注:师古曰:扄,短关也。 《汉书》:“匈奴有左贤王、右贤王。”《左传》:“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为五陈以相离,两于前,伍于后,专为右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以诱之。” 《汉·鼌错传》:“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孟康曰:“木荐,以木版作,如盾。” 《汉·匈奴传》:自君王以下,咸被旃裘。司马相如《上林赋》:“他他藉藉,填坑满谷。” 《晋惠帝纪》:永宁元年,赵王伦簒位,齐王冏起兵讨伦,成都王颍、河间王颙、常山王乂、新野公歆皆举兵应之。伦遣其将孙辅出鄂坂以拒冏。 《左传》:西鉏吾曰:今将崇诸侯之奸,而披其地,以塞夷庚。注:夷庚,吴、晋往来之道也。 《南史》:侯子鉴据姑孰南洲以拒西师,僧辩等至,子鉴帅步骑挑战,又以鸼䑠千艘载战士。僧辩麾细船皆退,留大舰夹泊两岸。子鉴之众谓水军欲退,径出趋之,大舰断其归路,鼓噪大呼,合战江中,子鉴大败,仅以身免。 《左传》:子犯曰:“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汉·蒯通传》:“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西京赋》:“疏龙首以抗殿。”注:“龙首,山名。” 《过秦论》:“斩华为城。” 《博物志》:“地有三千六百轴。” 《礼记》:“军容不入国。” 《后汉·光武纪》:司隶官属衣冠制度,皆如旧仪,父老旧吏见之,莫不垂涕悲喜。 《左传》:白公胜作乱,叶公至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若见君面,是得艾也。”乃免胄而进。 《南史》:景兵败入栅,其将卢晖略以石头降,僧辩入据之。景与霸先殊死战,冲阵不动,景众大溃。 《南史》:“齐将潘乐侵梁,围秦郡,霸先与战,破之,斩首万余级。”《晋书》:鲜卑,东胡种名。《齐神武帝纪》:“神武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 《汉书注》:“且渠、当户,匈奴官名。” 《汉·李广传》:上使中贵人从广。服虔曰:“内臣之贵幸者。”《魏志·梁习传》:名王稽颡。 《左传》:司马侯曰:“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晋·刘琨传》: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 《左传》:“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左传》:“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 《左传》襄十四年,卫孙林父、宁殖出其君衎。二十六年,宁喜弑其君剽。 《左传》:“疆场无主,则启戎心。” 《南史》:广陵乔人朱盛等潜聚党谋袭杀齐刺史温仲邕,遣使求援。霸先因进军围广陵。齐主来告曰:“请释广陵之围,必归广陵、历阳两城。”霸先引兵还京口,江北之民从之济江者万余口。 孙盛《晋阳秋》:“秦始皇时,望气者言五百年后,金陵之地有天子气,于是改金陵曰秣陵。” 《晋书》:“诸葛亮造八阵图。” 《左传》:“齐惠栾高之难,公使王黑以灵姑銔率,请断三尺焉而用之。” 《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汉书》:李广曰:“吾为陇西守,羌常反,吾诱降者八百余人,诈而同日杀之。” 《南史》:谯秦刺史徐嗣徽、南豫州刺史任约袭建康,不克,入于石头以叛。十一月,齐遣兵援之,霸先及齐人战,败之,嗣徽、约奔齐。 《说苑·谈丛篇》:枭逢鸠,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声。” 《左传》:富辰曰:“狄固贪惏。” 《左传》:楚子文曰:谚曰:“狼子野心。”《汉·西域传》:公主歌曰:“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汉·高帝纪》:“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 《汉书》:帝得乌孙好马,名曰“天马。” 《晋书》:“周访讨杜曾,使李恒督左甄,许朝督右甄。” 《东京赋》:“鹳鹤鱼丽,箕张翼舒。” 《尔雅》:“彗星为欃枪。” 《诗》:“薄伐猃狁。” 《左传》:“获长狄侨如,埋其首于子驹之门。” 《汉书》:“李陵、卫律皆胡服椎结。” 《白起传》:“赵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起乃挟诈,尽坑杀之。” 《汉·高帝纪》:“羽败汉兵濉水上,水为之不流。” 《易》:“鼎折足。” 《左传》:公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戚柲,敢请命。” 《诗》:“钲人伐鼓。”《说文》云:“钲,铙名,似铃,柄中上下通,所以止鼓。” 《魏略》:“王凌自知罪重,试索棺钉以观太傅意,太傅给之,遂自杀。” 《左传》:“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楚子焚其榇,礼而命之。” 《后汉·光武纪》: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南史》:前青州刺史程灵洗率兵救僧辩,力战军败,久之乃降,霸先义之。 《左传》隐公四年:“众仲曰:‘州吁阻兵而安忍’。” 《左传》:子桑曰:“史佚有言曰:‘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 《扬子》:“洪荒之世”,详《梁禅陈文》。 《左传》:吕相绝秦曰:“虔刘我边陲。” 《南史》:霸先,吴兴长城下若里人,自云汉太丘长寔之后。 左思《蜀都赋》:“扬雄含章而挺生。” 《诗》:“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尚书》:“元恶大憝。” 《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 《南史》:杜龛据吴兴以叛,霸先表自东讨,仍还都,命周文育进讨龛,龛以城降,诛之。 《后汉·光武纪》:“五校贼帅高扈。”《袁绍传》:“绍击贼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 魏陈琳《檄吴文》:“七国之兵,瓦解冰泮。” 《水经注》:“会稽山东有硎,去禹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 刘献定《军礼》:“吴王夫差启蛇门以厌越人,越为雷门以禳之,击大鼓于雷门之下,而蛇门闻焉。” 《南史》:东扬州刺史张彪围临海太守王怀振于剡岩,霸先遣兄子蒨、周文育袭会稽讨彪,若邪村人斩彪,传首建业。 《汉·吴王濞传》:以袁盎为泰常使,吴王闻袁盎来,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谁拜? 《晏子春秋》:不出尊俎之间,折冲千里之外。 寇恂、贾复,光武功臣。樊哙、滕公、夏侯婴高帝功臣 《汉书》,武帝有下濑将军。 《说文》:“揃,搣也。”《书·盘庚》:“其犹可扑灭。” 《周礼甸师》:“王之同姓有罪,则死刑焉。” 《后汉·马援传》:“交址女子征则、征贰反,拜援为伏波将军,大破之,封新息侯。” 《南史》:萧勃起兵于广州,遣欧阳頠及其将傅秦、萧孜为前军,南江州刺史余孝顷以兵会之。霸先命周文育由间道兼行,据頠及孜、泰、孝顷之间,筑城飨士,頠等大骇。文育遣周铁虎等袭頠,擒之。文育盛陈兵甲,与頠乘舟而宴,巡跖口城下,使其徒丁法洪攻泰,擒之。孜、孝顷退走。勃军闻之恟惧,遂杀勃。 《隋书》扬州豫章郡豫章县注:“旧置豫章郡。”《左传》:“太叔完聚,缮甲兵。” 《隋书》“扬州南海郡”注:“旧置广州,梁、陈并置督府。” 《汉书》:武帝时,南粤相吕嘉反。秋,命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讨之,得嘉为临蔡侯。又吴王濞兵败,亡走东越,东越鏦杀吴王,盛其头,驰传以闻。《魏文帝纪》: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 《南史》:周文育送頠等于建康,霸先释而厚待之。孜、孝顷犹据石头,多设船舰,夹水而阵。霸先遣侯安都助文育击之,安都潜师烧其船舰,水陆攻之,孜出降,孝顷逃归。霸先以頠声著南土,复以为衡州刺史,使讨岭南。未至,其子纥已克始兴。頠至,诸郡皆降,遂克广州。 《淮南子》:“九州之外有八埏,八埏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 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魏志》注:令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魏略》:王凌面缚水次,曰:“卿特折简召我,我何敢不至,而乃引兵来乎?”司马宣王曰:“以卿非折简可呼故也。”《晋阳秋》:刘弘为荆州刺史,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也。” 《淮南子》:“日出于阳谷,浴于咸池。” 《西域传》:“无雷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 《淮南子》:“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女子民、丈夫民。”《山海经》:“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南史》:齐永元元年,扶桑国有沙门慧深来,云:“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二三月竞入水则任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顶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 《汉·司马相如传》:匈奴单于悕骇,屈膝受之,交臂请和。穆天子传:“乃膜拜而受。”注:今之胡人礼佛,举手加额,称南膜者,即此也。《汉书》:宣帝甘露二年,匈奴呼韩邪款五原塞,愿奉国朝珍。 《南史》:敬帝太平二年,领军将军徐度烧齐船舶三千艘。夏四月,齐遣使通和。 《汉·张良传》:沛公入秦,宫殿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欲留居之。 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灵光岿然独存。 《赵世家》:武灵王召楼缓谋曰:“吾欲胡服。”《庄子》:赵太子悝谓庄周曰:“吾主所见剑士,皆缦胡之缨。” 《汉·王莽传》:“莽好厚履高冠,以牦装衣。” 《尚书大传》:微子朝周,过殷故墟,见麦秀之蔪蔪兮,禾黍之蝇蝇也,曰:“此故父母之国。”乃为《麦秀之歌》。 《诗》:“彼黍离离。”《南史》:“侯景东奔,王克开台城门,引裴之横入宫。是夜遗烬烧太极殿及东西堂、延阁、秘署皆尽,羽仪辇辂,莫有孑遗。” 《书·太甲》:“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淮南子》:日经于泉隅,是谓高舂。《书·无逸》:“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汉·邹阳传》: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 泰始,晋武帝年号。永平,后汉明帝年号。 《南史》:敬帝太平元年,起云龙、神武门。二年,缮庙堂,供备祀典。 《汉·王吉传》:“驱一世之民,跻之仁寿之域。” 《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诗》:“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蔡邕《独断》:“黄帝乐曰云门,尧乐曰咸池。”《汉书》:“猗顿用盬盐起,与王者埒富。” 扬雄《太玄》:“紫霓矞云。”《晋·张华传》:妙达象纬。 《左传》:“楚子使与师言,管仲对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又:“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又:“众仲曰:‘胙之土而命之氏’。”又:子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又:“展喜对曰:‘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诗》:“王命召虎,式辟四方。” 《三皇本纪》:“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 《淮南子》:“禹凿龙门,平水土,民乃得而陆处。” 《后汉·谢弼传》:“爵赏之设,必酬庸勋。” 《后汉·章帝八王传》:“仰恃明主,垂拱受成。” 《隋书》:扬州淮南郡注:“旧曰豫州,梁曰南豫州。”庐江郡注:“梁置南豫州。”宣城郡注:“旧置南豫州。”淮南郡安丰县注:“梁置陈留、安丰二郡。”丹阳郡江宁县注:“梁置丹阳郡及南丹阳郡,陈省南丹阳郡。”宣城郡宣城县注:“旧曰宛陵,置宣城郡。”丹阳郡注:“自东晋已后置。宋曰扬州。”吴郡乌程县注:“旧置吴兴郡。”会稽郡注:“梁置东扬州,陈初省。”遂安郡雉山县注:“旧置新安郡。”信都郡新兴县注:“梁置新州新宁郡。”《宋书·州郡志》:“晋安帝始分淮北为北徐,淮南犹为徐州。后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兖。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为南徐,而淮北但曰徐。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割扬州之晋陵、兖州之九郡侨在江南者属焉。故南徐州备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隋书》:荆州九江郡注:“旧置江州。”扬州鄱阳郡鄱阳县注:“旧置鄱阳郡。”临川郡临川县注:“旧置临川郡。” 《汉·齐怀王传》:小子闳受兹青社。张宴曰:“王者以五色土为大社,封四方诸侯,各以其方色土与之,苴以白茅,归以立社。” 《燕世家》:“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奭主之;自陕以东,周公旦主之。” 《左传》: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桓公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南史》:“王玚,字子瑛,梁元帝时,位太子中庶子。陈武帝入辅,以为司徒左长史。” 《汉·文帝纪》: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应邵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者,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十。”《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周礼·天官冢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 《汉·王莽传》:“鸾路乘马,戎路乘马。”注:师古曰:“鸾路,路车之施鸾者也。四马曰乘。戎路,戎车也。” 《汉·王莽传》:衮冕衣裳句履。注:孟康曰:“今斋祀履。舄,头饰也,出履二寸。” 《汉·丙吉传》:吉曰:“三公调和阴阳。” 《文选》潘勖《魏公九锡文》注:“轩县,诸侯乐也。” 《左传》:“隐公始用六佾。” 《周礼》:“鞮鞻氏掌四夷之乐。”又:“象胥氏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 《汉·王莽传》:朱户纳陛。注:师古曰:“尊者不欲露而升陛,故纳之于溜下也。”《文选注》:朱户,天子礼也。《史记·蔡泽传》:不出廊庙。 《书》:“光被四表。”《文选注》:“虎贲,言其猛也,皆百夫长。” 《尧典》:“象恭滔天。” 《左传》:无或如臧孙纥,干国之纪。 《汉·王莽传》:左建朱钺,右建金戚。注:师古曰:“钺、戚,皆斧属。” 《汉·王莽传》:彤弓矢、卢弓矢。注:师古曰:“彤,赤色。卢,黑色。玈音卢。” 《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祭义》:“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详《封始兴王诏》。 《汉·王莽传》:秬鬯二卣,圭瓒二。注:师古曰:“秬鬯,香酒也。卣,中尊也。以圭为勺末。” 《书说命》:“格于皇天。” |
梦远书城(my285.pro)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