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叶德辉 > 书林清话 | 上页 下页 |
宋建安余氏刻书 |
|
闽中造纸印书,宋时极盛。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即有建本之名。乾隆四十年正月丙寅,谕军机大臣等:“近日阅米芾墨迹,其纸幅有‘勤有’二字印记,未能悉其来历。及阅内府所藏旧版《千家注杜诗》,向称为宋椠者,卷后有‘皇庆壬子余氏刊于勤有堂’数字。皇庆为元仁宗年号,则其版是无非宋。继阅宋版《古列女传》,书末亦有‘建安余氏靖安刊于勤有堂’字样。则宋时已有此堂。因考之宋岳珂相台家塾论书板之精者,称建安余仁仲。虽未刊有堂名,可见闽中余板在南宋久已著名。但未知北宋时即行勤有堂名否?又他书所载,明季余氏建版犹盛行。是其世业流传甚久,近日是否相沿,并其家刊书始自何年,及勤有堂名所自。询之闽人之官于朝者,罕知其详。若在本处查考,尚非难事。著传谕钟音,于建宁府所属访查余氏子孙,见在是否尚习刊书之业,并建安余氏自宋以来刊印书板源流,及勤有堂昉于何代何年,今尚存否。或遗迹已无可考,仅存其名,并其家在宋曾否造纸,有无印记之处。或考之志乘,或征之传闻,逐一查明,遇便覆奏。此系考订文墨旧闻,无关政治。钟音宜选派诚妥之员,善为询访,不得稍涉张皇,尤不得令胥役等借端滋扰。将此随该督奏折之便,谕令知之,寻据覆奏。” 余氏后人余廷勷等呈出族谱,载其先世自北宋建阳县之书林,即以刊书为业。彼时外省板少,余氏独于他处购选纸料。印记勤有二字,纸板俱佳。是以建安书籍盛行,至勤有堂名相沿已久。宋理宗时,有余文兴,号勤有居士,亦系袭旧有堂名为号。今余姓见行绍庆堂书集,据称即勤有堂故址,其年已不可考云云。此当时钟音覆奏大略也。《天禄琳琅后编》二,《仪礼图序》后刻“崇化余志安刊于勤有堂”。按:宋板《列女传》载“建安余氏靖安刊于勤有堂”。乃南北朝余祖焕,始居闽中,十四世徙建安书林,习其业,二十五世余文兴,以旧有勤有堂之名,号勤有居士。盖建安自唐为书肆所萃,余氏世业之,仁仲最著,岳珂所称建余氏本也。 吾按余氏所刻之书,今有翻板可考者: 一、孙星衍仿刻《唐律疏议》,前释文序后有“至正辛卯十一年重校”一行。又有长方木印记,云“崇化余志安刊于勤有堂”。疏议序后有草书“至顺壬申五月印”一行,卷终有“考亭书院学生余资编校”一行。 一、阮文达元仿刻《绘图古列女传》,目录后有外方内圆木印记,中刻草书“建安余氏”四字。卷二、卷三后有“静庵余氏模刻”一行,卷五后有“余氏勤有堂刊”一行,卷八后有墨地白文木记“建安余氏模刻”一行。 一、汪中仿刻《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卷首何休序后有“合刻《公》、《穀》二传缘起”六行,末题云“绍熙辛亥二年孟冬朔日建安余仁仲敬书”。卷一后有经若干字、注若干字、音义若干字三行,又“余氏刊于万卷堂”一行。卷二有“余仁仲刊于家塾”一行,字数如前。卷三至末无余地,字数刻匡边外,无校刊一行。卷四有“仁仲比校讫”一行,字数如前。卷五至末无余地,字数作两行挤刻本行下,无校刊一行。卷六有“余仁仲刊于家塾”一行,字数如前。卷七有“仁仲比校讫”一行,字数如前。卷八至末余二行,字数两行挤小刻一行,“仁仲比校讫”一行。卷九有“余仁仲刊于家塾”一行,字数如前。卷十至末余二行,字数挤小作两行刻本行下,无校刊一行。卷十一、卷十二有“仁仲比校讫”一行,字数如前。 一、黎庶昌仿刻《春秋穀梁经传》,范宁《集解》序后有隶书小木印记,曰“余氏万卷堂藏书记”。卷一字数三行,又“仁仲比校讫”一行。卷二有“余仁仲刊于家塾”一行,字数如前。卷三有“仁仲比校讫”一行,字数如前。卷四有“余仁仲刊于家塾”一行,字数如前。卷五、卷六均如前。卷七、卷八有“仁仲比校讫”一行,字数如前。卷九至末余二行,字数及“余仁仲刊于家塾”二行。卷十有“仁仲比校讫”一行,字数如前。卷十一至末余二行,字数及“余仁仲比校讫刻”二行。卷十二字数三行,后有“国学进士余仁仲校正,国学进士刘子庚同校,国学进士陈几同校,国学进士张甫同校”四行,又顶格刻“奉议郎签书武安军节度判官厅公事陈应行参校”一行,余地有隶书小木印记,曰“余氏万卷堂藏书记”,下又有“癸丑按:癸丑为绍熙四年。仲秋重校讫”一行。 又有他书可证者: 一、宋板《周礼郑注陆音义》十二卷,每卷后或载“余仁仲比校”,或“余氏刊于万卷堂”,或“余仁仲刊于家塾”,卷末记经注音义字数,见《天禄琳琅》一。 一、宋板《礼记》,每卷有“余氏刊于万卷堂”,或“余仁仲刊于家塾”,或“仁仲比校讫”,见《天禄琳琅》后编二。此虽未载刊刻年月,盖必与《公》、《穀》同时,所谓余氏《九经》本也。宋黄伦《尚书精义》五十卷,前有“建安余氏万卷堂刊行”,小序又有“淳熙庚子七年。腊月朔旦,建安余氏万卷堂谨书”,见《张志》、《瞿目》、《陆志》、《陆跋》。文渊阁传钞本。 一、宋高承《重修事物纪原》二十六卷、《目录》二卷,末云“庆元丁巳之岁建安余氏刊”,见《陆志》。此南宋时刻也。 一、《增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十卷,末有“大德甲辰八年余志安刊于勤有书堂”一行,见《杨谱》。 一、元板《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二十五卷,目录后有“建安余志安刊”篆书木记,板心有“至大辛亥四年三月刊”字,见陈编《廉石居记》、《张续志》、《瞿目》、《丁志》、《森志》。《志》辛亥作庚戌。 一、《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门类目录后有皇庆壬子元年钟式木记、勤有堂炉式木记,传序碑铭后有“建安余氏勤有堂刊”篆记,诗题目录卷二十五后皆别行刊“皇庆壬子余志安刊于勤有堂”,见《天禄琳琅》六、《孙记》、《瞿目》。 一、《书蔡氏传辑录纂注》六卷,引用诸家姓氏后有钟形图记曰“延祐戊午”,五年。鼎形图记曰“勤有堂”,皆篆书。纲领末叶板心有“延祐己未正月印”七字行书,后半叶有“建安余氏勤有堂刊”八字篆书墨图记,卷末有“男真卿编校,侄济卿、登卿同校,建安余志安刊行”三行,见《瞿目》、《莫录》、《陆志》。云:按元翠岩精舍刊本,引用诸书后有“建安后学余安定编校”一行,《仪顾堂续跋》云:“鼎书成于至大戊申,至延祐戊申而余仁仲刊于勤有堂,至正甲午〔十四年〕刘延佐刊于翠岩精舍,皆建宁府麻沙坊本也。”按:延祐有戊午无戊申,陆盖误记,且刻书者为余志安非余仁仲也。 一、《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目录后有“元统乙亥余志安刊于勤有书堂”,见《张志》、《瞿目》、《陆志》、《陆集》。按:元统止癸酉、甲戌二年,乙亥乃至元元年。此误。 一、《辅广诗童子问》十卷,末有“至正甲申四年上元”印记,又有“崇化余志安刻于勤有堂”印记,见《森志》。 一、《书蔡氏传旁通》六卷,卷目后有墨记,云“崇化余志安刻于勤有堂”,末又有“至正乙酉五年岁四月余氏勤有堂印行”墨记,见《张志》、《瞿目》、《陆跋》。一《汉书考正》、《后汉书考正》六册,卷末有“至正三年勤有堂刊”木记,见《丁志》。影元本。此元时刻也。 一、《仪礼图》十七卷、《仪礼旁通图》一卷,自序后有“崇化余志安刊于勤有堂”,见《张志》。 一、宋葛长庚《琼琯白玉蟾集》八卷,前题“建安余氏刊于静庵”,静庵与靖庵疑即一人。见《瞿目》、《丁志》。此亦元刻无年月者也。吾因悟余氏刻书堂名,各有分别。如万卷堂则为余仁仲刊书之记,勤有堂则为余志安刊书之记。其刻《列女传》之靖庵,亦题勤有堂,则或为志安别号也。 宋时又有建安余恭礼宅,于嘉定丙子九年刻《活人事证方》二十卷。建安余唐卿宅,于宝祐癸丑元年刻《许学士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又《后集》十卷,则称夏渊余氏明经堂,均见《森志》、《杨志》。元时有建安余氏勤德堂于至正甲申四年仲夏刊《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亦称余氏勤德书堂。刻《广韵》五卷,无元号刊刻年月,均见《森志》、《杨谱》。又有建安余氏双桂书堂,刻《广韵》五卷,见《陆续跋》、《杨谱》。疑皆子孙分肆,世业有名者也。 夫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中尤以建安为最,建安尤以余氏为最。且当时官刻书亦多由其刊印。观《瞿目》载胡炳文《朱子四书通》二十六卷,后有张存中跋,称“泰定三年存中奉浙江儒学提举志行杨先生命,以胡先生《四书通》大有功于朱子,委令赍付建宁路建阳县书坊刊印。志安余君,命工绣梓,度越三稔,始克就”云云。可证余氏刻书为当时推重,宜其流传之书,为收藏家所宝贵矣。 |
梦远书城(my285.pro)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