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叶德辉 > 书林清话 | 上页 下页 |
宋刻纂图互注经子 |
|
宋刻经、子,有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标题者,大都出于坊刻,以供士人帖括之用。经有南宋刻巾箱本《纂图附释音重言重意互注周易》九卷、《略例》一卷,见《森志》。云:半叶九行,行十七字,注双行。行十八字,长三寸一分,幅二寸。《纂图附释音重意重言互注尚书》十三卷,见《天禄琳琅后编》二。云:麻沙本。阙笔至惇字止,乃光宗时刊。婺州本《点校重言重意互注尚书》十三卷,见《陈跋》、《瞿目》、云:卷止四寸,宽不及三寸。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匡、恒、慎、敦等字皆阙笔。《黄书录》。云:“上有‘彭城楚殷氏读书记’印,知是虞山故物。又有‘传家一卷帝王书’小圆印,亦若专为《尚书》设者,是一奇也。”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尚书》十三卷,见《缪续记》。云:半叶十行,行大字十九,小字二十四。高六寸六分,广四寸二分,白口双边。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二十卷,见《天禄琳琅》一、《陈跋》、云:每叶十二行,行十八字。德辉按:当作每叶二十行。《黄续记》、云:宋刊本。《杨录》。云:半叶十行,行大十八字,小二十四字。士礼居旧藏本,残三卷。宋麻沙坊本《附释音纂图重言重意互注毛诗》德辉按:兼刻笺。二十卷,附《毛诗举要图》、《毛诗篇目》,见《张志》。云:传笺释文俱双行小字。每叶二十四行,行大字二十一,小字二十五。京本《附释音纂图互注重言重意周礼》十二卷,见《天禄琳琅》一、《吴跋》、《陈跋》、《黄记》、《瞿目》、《陆续跋》。《跋》有二部。一云:宋刊巾箱本每叶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一云:每叶二十四行,每行大字二十一,小字双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宋巾箱本《纂图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周礼郑注》十二卷,见《森志》。云:半叶九行,行十七字,或十五六字。注双行,十八字。长三寸一分,幅二寸。 京本《点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礼记》二十卷,见《森志》、《杨谱》。《谱》载:半叶十一行,每行大字十九字,小注双行。长三寸半,宽二寸半。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礼记》二十册,见《丁志》。云:宋刊本。存卷九《玉藻》、《明堂位》、卷十《丧服小记》、《大传》、《少仪》,两卷。南宋麻沙本《纂图互注礼记》二十卷、《礼记举要图》一卷,见《陆志》。云:每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郑注下附陆氏释文,释文之后为重言重意。让字阙笔,盖孝宗时刊本也。京本《纂图附音重言重意互注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见《天禄琳琅》一、陈编《廉石居记》、云:序后有“绍定庚寅垂裕堂刊”。《莫录》。云:南宋本。半叶十一行,行大二十字,小二十一字〔小字双行〕。 监本《纂图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见《丁志》。云:附释文。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夹注小字行二十四字。中有重言重意似句至注诸例,俱加方围。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二十卷,见《杨谱》。《谱》载:半叶十行,行十九字。小字双行,行二十四五字。子有《纂图互注荀子》二十卷,见《天禄琳琅》二、云:标题为纂图互注,书中于倞注外又加重意重言互注诸例。《孙记》、云:宋版重意重言俱用墨盖子别出。每叶二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吴跋》、云:元板每叶二十二行,每行大字二十一,小字二十五。《陆志》、《陆续跋》。云:行款字数皆与《互注重言重意道德经》同。德辉按:《续跋》宋椠本《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每叶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每行二十五字。宋景定刊本。《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十卷,见《孙记》、云:重意重言互注俱用墨盖子别出。黑口版,每叶二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瞿目》、云:元刊本。《丁志》、云:元刊本。每叶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森志》、云:明代覆元刊本。每半版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注二十五字。凡重言重意互注皆以白字为识别。 《陆志》、《陆续跋》。《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二卷,见《孙记》、云:宋版。卷中有重意重言互注用墨盖子别之。黑口版,每叶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吴跋》、云:宋本每叶二十四行,每行大字二十,小字二十三。德辉按:此别一宋刻,故与《孙记》不同。《瞿目》、云:元刊本。书中句字与经籍相合者,标出之为互注。《莫录》、云:巾箱本。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德辉按:此又别一元刊本。《陆志》、《陆续跋》。云:宋椠本。每叶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每行二十五字。宋景定刊本。其书先河上公注,次解。解曰二字,以黑质白章小字别之。次互注,互注二字,以黑质白章小字别之。次音释,以圜围之。次重言重意,以黑质白章大字别之。音切皆本陆氏释文而不全录。所称解曰者,不著作者姓名。遍考各注,乃知出林希逸《鬳斋老子口义》。 《纂图互注南华真经》十卷,见《天禄琳琅》二、《孙记》、云:宋版。重意重言互注俱用墨盖子别出。黑口版,每叶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陆德明音义。《瞿目》、云:元刊本。附刻陆氏音义于注中。《丁志》、云:元刊本。盖宋时麻沙本,而元代重刻之。《陆志》、《森志》。云:明初依闽中元板重雕。重言重意附释音。每半板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纂图互注列子冲虚至德真经》八卷,见《天禄琳琅后编》五、云:建阳麻沙本。《孙记》。同前。《纂图互注文中子》十卷,见《吴跋》、宋本。与前《纂图互注老子》同。《孙记》。同前。云:自《老子》以下,巾箱本六子,皆南宋坊间所刻。据《法言》序后木印,纂图互注监本,大字止有四子。后改巾箱本,又添入重言重意暨《列子》、《中说》,共为六子。此册六子犹全。大抵经有七而子则四。 《四库全书提要》子杂家存目:“《五子纂图互注》四十二卷,云宋龚士卨编。是书于《老子》用河上公注,凡二卷。于《庄子》用郭象注,附以陆德明音义,凡十卷。于《荀子》用杨倞注,凡十卷。于《扬子法言》用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司马光五家注,凡十卷。于《文中子中说》用阮逸注,凡十卷。每种前各有图,而于原注之中增以互注,多引五经四书及诸子习见之语,未能有所发明。其于《文中子》则并无互注体例,殊未画一。”德辉按:《文中子》为后加,故体例独异。《仪礼》、《孟子》非场屋所用,故置之。《老》、《庄》、《荀》、《扬》外,加入《列子》、《文中子》,亦出当时坊估重刻之杂凑,非原有也。 |
梦远书城(my285.pro)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