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叶德辉 > 书林清话 | 上页 下页
元刻书多名手写


  元刻书体有倩名手书者,《天禄琳琅》五元板史部,《山海经》十八卷,云:“字仿欧体,用笔整严,在元刻中询为善本。乾隆御题云:‘是本笔法,刻画清峭,当为元版之佳者。’”又《后编》十一元版集部,曾巩《元丰类稿》五十卷,云:“书法椠手,俱极古雅。麻纸浓墨,摹印精工,为元刻上乘。”又《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椠法精朗,纸墨俱佳,元版中甲观。”《陆续跋》,元椠周伯琦《六书正讹》五卷:“每叶八行,篆文约占小字六格。小字双行,每行二十字。篆文圆劲,楷书遒丽,盖以伯温手书上版者。”又元刊杨桓《书学正韵》三十六卷:“分韵编排,先篆,次隶省,次讹体,条理周详,字画端整。”又元刊杨桓《六书统》二十卷、《六书溯源》十三卷,《瞿目》云:“桓夙工篆籀,全书皆其手写,故世特重之。”

  又元刊本元吴莱《渊颖吴先生集》十二卷,云:“刻于至正二十六年,未有金华后学宋璲誊写一行。璲工四体书,此书为其手写,古雅可爱,尤足珍也。”又元刊本刘大彬《茅山志》十五卷,云:“明永乐刻本。胡俨序谓原本为张雨所书,至为精洁,即此本也。”此类元刻,其工者足与宋椠相颉颃。特以时代论,不免有高下之见耳。至《陆志》有元本俞琰《周易集说》①不分卷,上下经彖传,后跋所载,皆其孙贞木桢、植缮写,谨锓梓于家之读易楼。此家写家刻本,尤为千古佳话,宋元以来刻书中所罕见也。

  〔①《周易集说》撰者之名他本有异,《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内府藏本作“俞琬”,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著录通志堂经解本作“俞炎”。〕

  元时官刻之书,多由中书省行江浙等路有钱粮学校赡学田款内开支。有径由各省守镇分司呈请本道肃政廉访使行文本路总管府事下儒学者;有由中书省所属呈请奉准施行,展转经翰林国史院、礼部详议照准行文各路者。事不一例,然多在江浙间。

  今据各书存于今者考之。其由国子监呈本监牒呈中书省行浙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分派本路儒学召工开雕者,如至元三年庆元路之刻《玉海》二百卷是也。其由翰林国史院待制应奉编修各官呈本院详准呈中书省札付礼部议准,仍由中书省行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下杭州路西湖书院开雕者,如至正二年杭州路之刻苏天爵《国朝文类》七十卷是也。其由各路守镇分司司官议牒呈由本道肃政廉访使司照准,委本路儒学教授校勘者,如至正二十五年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司据平江路守镇分司司官佥事伯颜帖木儿嘉议牒之刻吴师道重校鲍彪注《战国策》十卷是也。

  其由各道廉使议牒呈由本肃政廉访使司移文本路儒学开雕者,如至正五年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使司准本道廉使太中议牒,移文抚州路总管府行本路儒学刊行虞集《道园类稿》五十卷;至正丙戌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使司准本道廉使王正议牒,行本路儒学刊板萧㪺《勤斋集》八卷;至元二年婺州路总管府经历司钞录到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经历司准经历张登仕牒请,移文本路儒学刻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十卷;又至元五年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准本道廉使苏嘉议牒,移文扬州路总管府照行江淮儒学刻马祖常《石田文集》十五卷;至正九年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司准本道佥事哈刺那海议牒,移文嘉兴路总管府照验行各路儒学刻刘因《静修先生集》三十卷是也。

  其由御史台据监察御史呈中书省送礼部议准,仍由中书省行各道发本路儒学刊行者,如至正八年御史台呈中书省,据监察御史段弼、杨惠、王思顺、苏宁等呈行礼部议准行江浙各路刊行宋褧《燕石集》十五卷;至治辛酉壬戌御史台呈中书省,据监察御史呈行礼部议准行江浙或江西行省刊行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五十卷是也。其由集贤院呈中书省,札付礼部议准咨各处行中书省本路刊行者,如延祐五年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发下所辖各路儒学梓行郝文忠《陵川集》三十九卷是也。

  然亦有由中书省奉圣旨径下江浙江西发刊者,如至正五年刻《辽》、《金》二史,其前有牒江浙行中书省文云:“准中书省咨右丞相奏,去岁教纂修《辽》、《金》、《宋》三史,令浙江、江西二省开板。就彼有的学校钱内就用,疾早教各印造一百部。钦此。”见《孙记》、《钱记》。六年刻《宋史》,前亦有此公牒,云:“精选高手人匠就用,赉去净稿,依式镂板,不致差讹。所用工物,本省贡士庄钱内应付。如果不敷,不拘是何钱内放支,年终照算。仍禁约合属,毋得因而一概动扰违错。工毕,用上色高纸印造一百部。装潢完备,差官赴都解纳。”见《陆志》。盖此乃奉旨特修之书,故非由属下议刻之件所得比例。然吾因此见元时江南学田之赡足,而诸人呈请发刻,亦未免各有所私。观其呈刻别集如此之多,是亦近于滥费也已。


梦远书城(my285.pro)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