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叶德辉 > 书林清话 | 上页 下页 |
元时刻书之工价 |
|
元时刻书工价,据陈编《廉石居记》载,元张铉《金陵新志》十五卷前钞录御史台等处文移,略云:宋景定十志,旧板已经烧毁,元时重刊。先有郡士戚光,妄更旧志。当时议因旧志之已成,增本朝之新创,故其书皆用《建康志》准式。凡壹拾伍卷,壹拾叁册。分派溧阳州学刊雕五卷,溧水州学、明道书院各三卷,本路儒学刊造二卷,(按:五卷、三卷、二卷等“卷”字,当是“册”字误笔。若作“册”则合壹拾叁册之数,作“卷”则少二卷。)及序文图本,照依元料工物合用价钱,于各学院钱粮内除破。共中统钞壹伯肆拾叁定贰拾玖两捌钱玖分玖厘,俱见序例所载。 按定即锭字,正本作铤。《金史·食货志》: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公私同见钱用。 陶九成《辍耕录》:至元十三年,大兵回扬州,丞相伯颜号令搜检将士行李,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每重五十两,归朝献纳,后朝廷亦自铸。至元十四年重四十九两,十五年重四十八两。 据此,则金、元币制,一锭银皆五十两为率。《金陵志》刻价果以五十两一锭计算,则需实银七千一百柒十玖两捌钱九分玖厘,是每卷合用银四百四十余两。古今刻书之工,恐未有贵于此者。即以五两一锭计算,亦需实银七百四十四两捌钱玖分玖厘,以十五卷之书似不应有如许刻价。岂当时浮支冒领,亦如今日各省书局之不实不尽乎?元政不纲,于此可见。然一代刻书之费,全出于学院钱粮,则元代学粮之富足,又为唐宋所未有矣。 |
梦远书城(my285.pro)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