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叶德辉 > 书林清话 | 上页 下页 |
明人刻书添改脱误 |
|
宋刻书遇脱字,添补字行之傍,或二字并作一格。吾见张┉所撰《诸葛武侯传》大字宋刻本如此,明仿南宋八行十七字本《两汉书》亦然。南宋有两刻本,一为嘉定戊辰建甯书铺蔡琪一经堂刻,一为无元号年月白鹭洲书院刻,皆重刻北宋嘉祐本。是脱字添改,在宋初已有之。 明时有甘复《山窗余稿》一卷,《黄记》云:“此刻遇衍字,加点于旁,或即以所改字注于旁,遇脱字亦如之,此法甚善。古书每行字不齐,故有时挤下几字拔疏几字以迁就之,从未有如此刻例之旁注者。吾谓刻书之法,此可取,则省修板剜损之虞,且古帖有如此刻者,何独不可施诸书耶。” 吾谓黄氏亦过于好古之言,究竟刻书首在凝神校勘,以免脱误。如宋本之一格两字,苟其书文法甚古,几何不使读者致正文注文之不分乎?(经史子部,多有此病。)至误字添改于旁,尤有刺目之害。黄氏言古帖有如此者,不知古帖或由原本真迹,不可改迻,或由重刻裁行,致有夺字。然《兰亭》因“曾不知老之将至”,夺“曾”添“曾”,于“曾”傍加“亻”,后遂误“曾”为“僧”。怀素《千文》,“律召调阳”,因草“召”如“吕”,今竟讹“召”为“吕”。安得考碑帖者人人如翁覃溪,读古书者人人如王怀祖。黄氏所言,殆不可为训矣。 |
梦远书城(my285.pro)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