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郭璞 > 尔雅注疏 | 上页 下页 |
释诂下 |
|
▼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卬犹央也,语之转耳。《书》曰:“非台小子。”古者贵贱皆自称朕。《礼记》曰:“授政任功,曰‘予一人’”,“畛于鬼神,曰‘有某甫’。”言,见《诗》。 ○卬,五刚切。台音怡。下同。) 〔疏〕“卬吾”至“我也”。 ○释曰:我者,施身自谓也。此皆我之别称也。卬者,郭云:“卬犹央也。语之转耳。”《说文》云:“女人称我曰央。”由其语转,故曰卬。《邶风·匏有苦叶》云:“人涉卬否。”吾者,孔子曰:“吾自卫反鲁。”身者,我之躬也。余者,《邶·谷风》云:“伊余来塈。”馀皆见注。注“书曰”至“见《诗》”。 ○释曰:云“《书》曰:非台小子”者,《汤誓》文。云:“古者贵贱皆自称朕” 者,《大禹谟》云:帝曰:“朕宅帝位。”禹曰:“朕德罔克。”屈原亦云:“朕皇考曰伯庸。”是贵贱皆自称朕。《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定为至尊之称。汉因不改,以迄于今。云“《礼记》云:授政任功曰予一人。畛于鬼神曰有某甫”者,皆下《曲礼》文。云“言见《诗》者,《周南·葛覃》云:“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是也。 ▼朕、余、躬,身也。 (今人亦自呼为身。) 〔疏〕“朕、余、躬,身也”。 ○释曰:身即我也。郭云:“今人亦自呼为身。”舍人曰:“余,谦卑之身也。”孙炎曰:“余,舒迟之身也。”僖九年《左传》云:齐侯曰:小白余。杜注云:“小白,齐侯名;余,身也。”《邶·谷风》云:“我躬不阅。” ▼台、朕、赉、畀、卜、阳,予也。 (赉、卜、畀,皆赐与也。与犹予也,因通其名耳。《鲁诗》曰:“阳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 ○畀,必二切。阳音旸。予音与。) 〔疏〕“台朕”至“予也”。 ○释曰:予即与也。皆谓赐与。台者,遗与也,读与贻同。朕者,我与之也。赉、畀、卜皆赐与也。《说命》云:“梦帝赉予良弼。”《鄘风·干旄》云:“何以畀之。”《小雅·天保》云:“君曰卜尔,万寿无疆。”注“与犹”至“阿阳”。 ○释曰:云“与犹予也,因通其名耳”者,《说文》云:“与,党与也。”“予,推予前人也。象两手相与之形。”今经典多以“与”为“推予”,故云因通其名耳。云“《鲁诗》云:阳如之何”者,《汉书·蓺文志》云:鲁申公为诗训故,是为《鲁诗》。其经云“阳如之何”,申公以阳为予,故引之。云“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者,以时验而言也。 ▼肃、延、诱、荐、餤、晋、寅、荩,进也。 (《礼记》曰:“主人肃客。”《诗》曰:“乱是用餤”,“王之荩臣”。《易》曰:“晋,进也。”寅,未详。 ○餤音淡。荩音烬。) 〔疏〕“肃延”至“进也”。 ○释曰:皆谓进道。延者,引而进之。《射义》云:“子路出延射。”诱者,道而进之也。《召南·野有死麕》云:“吉士诱之。”荐者,进献也。《月令》云:“先荐寝庙。”馀皆见注。注“礼记”至“进也”。 ○释曰:云“礼记曰:主人肃客”者,上《曲礼》文也。郑注云:“进客谓道之。”云“《诗》曰:乱是用餤”者,《小雅·巧言》文。云“王之荩臣”者,《大雅·文王》文。云“《易》曰:晋,进也”者,《晋卦》彖辞也。 ▼羞、饯、迪、烝,进也。 (皆见《诗》、《礼》) 〔疏〕“羞饯”至“进也”。 ○释曰:谓进与也。羞者,《曲礼》云:“闻子有客使某羞。”饯者,进饮食之名也。迪者,以道而进也。烝者,《周颂·丰年》云:“烝畀祖妣。” ▼诏、亮、左、右、相,导也。 (皆谓教导之。)诏、相、导、左、右、助,勴也。(勴谓赞勉。)亮、介、尚,右也。(绍介、劝尚,皆相佑助。)左、右,亮也。(反复相训,以尽其义。 ○相,息亮切。勴音虑。) 〔疏〕“诏亮”至“导也”。 ○释曰:诏者,《大宗伯》云:“诏相王之大礼。”亮者,《大雅· 大明》云:“凉彼武王。”左、右者,《周南·关雎》云:“左右流之。”相者,《乡饮酒》云:“相者二人。”此皆谓教导之也。教导即赞勉也,故又为勴。《说文》云:“勴,助也。”不以力助,以心助也。郭云:“绍介、劝尚,皆相佑助。”孙炎曰:“介者,相助之义。如人之左右手,故以介为左右也。”《大雅·生民》云:“攸介攸止。”故转为右。左、右即亮也,亦皆谓佐助。反复相训,以尽其义。亮、凉音义同。 ▼缉熙、烈、显、昭、告、颎,光也。 (诗曰:“学有缉熙于光明。”又曰:“休有烈光。” ○颎,古迥切。) 〔疏〕“缉熙”至“光也”。 ○释曰:显者,光明也。《大雅·假乐》云:“显显令德。”说文云:“昭,日明也。”《大雅·云汉》云:“昭回于天。”皓者,亦日光也。颎,火光也。《小雅· 无将大车》云:“不出于颎。”注“《诗》曰”至“烈光”。 ○释曰:云“学有缉熙于光明”者,《周颂·敬之》文。又曰“休有烈光”,《周颂· 载见》文。 ▼劼、巩、坚、笃、掔、虔、胶,固也。 (劼、虔皆见《诗》、《书》。《易》曰:“巩用黄牛之革,固志也。”掔然亦牢固之意。 ○劼,苦黠切。掔音牵。) 〔疏〕“劼巩”至“固也”。 ○释曰:皆牢固也。劼者,确固也。巩者,《说文》云:“以革有所束也。”坚者,刚彊之固也。《论语》云:“不曰坚乎,磨而不磷。”笃者,厚也。物厚者牢固。掔者,掔亦牢固之意。虔者,恭之固也。胶者,所以固物。《小雅· 隰桑》云:“德音孔胶。”注“劼虔”至“志也”。 ○释曰:云“ 劼、虔皆见《诗》、《书》”者,《酒诰》云:“劼毖殷献臣。”《大雅·韩弈》云:“虔共尔位。”云“《易》曰:巩用黄牛之革,固志也”者,案《革卦》云:“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遁卦·六二·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文与此异。然则郭云“固志”者,所以释《革卦》之“巩”,非谓《遁》之“固志”。 ▼畴、孰,谁也。 (《易》曰:“畴离祉。” ○畴,直留切。) 〔疏〕“畴、孰,谁也”。 ○释曰:皆谓语辞,不为义也。又犹言谁人也。《论语》云:“君孰与不足。”《陈风·墓门》云:“谁昔然矣。”(注)“《易》曰:畴离祉”。 ○释曰:《否卦·九四》爻辞也。 ▼往往、皇皇、藐藐、穆穆、休、嘉、珍、袆、懿、铄,美也。 (自“穆穆”已上皆美盛之貌。其馀常语。 ○往音旺。藐音邈。袆音衣。) 〔疏〕“往往”至“美也”。 ○释曰:皆谓美盛也。少仪云:“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云:“皇皇读如归往之往。”彼言皇皇,则此往往也。《少仪》又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曲礼》云:“天子穆穆,诸侯皇皇。”郑注皆云:“行容止之貌”。然则皇皇、穆穆者,皆言语容止之美盛也。《大雅· 崧高》云:“既成藐藐。”毛传云:“藐藐,美貌。”休者,《大禹谟》云:“戒之用休。”又曰:“嘉乃丕绩。”《儒行》云:“席上之珍以待聘。”袆者,叹美也。懿者,《周颂·时迈》云:“我求懿德。”铄者,《周颂·酌》篇:“于铄王师。”是皆谓美之常语尔。 ▼谐、辑、协,和也。 (《书》曰:“八音克谐。”《左传》曰:“百姓辑睦。”)关关、噰噰,音声和也。(皆鸟鸣相和。)勰、燮,和也。(《书》曰:“燮友柔克。” ○辑,集。噰,于恭反。勰音协。) 〔疏〕“谐辑”至“和也”。 ○释曰:皆谓和同。协者,《说文》云:“众之同和也。”关关、噰噰者,皆鸟鸣音声相和也。《周南·关雎》云:“关关雎鸠。”《邶风·匏有苦叶》云:“噰々鸣雁。”勰即古文协字。注“《书》曰”至“柔克”。 ○释曰:云“《书》曰:八音克谐”,《虞书·舜典》文。云“《左传》曰:百姓辑睦”者,案僖十五年及成十六年皆云:“群臣辑睦。”其是乎!云“《书》曰:燮友柔克”者,《周书·洪范》文 ▼从、申、神、加、弼、崇,重也。 (随从、弼辅、增崇,皆所以为重叠。神所未详。 ○重,直龙切。) 〔疏〕“从申”至“重也”。 ○释曰:随从、申重、加弼、弼辅、崇充,皆所以为重叠也。《大雅·凫》云:“福禄来崇。” ▼觳、悉、卒、泯、忽、灭、罄、空、毕、罄、歼、拔、殄,尽也。 (觳,今直语耳。忽然,尽貌。今江东呼厌极为罄。馀皆见《诗》。 ○觳音学。罄,苦计切。歼音尖。) 〔疏〕“觳悉”至“尽也”。 ○释曰:此皆谓终尽。觳,今直语耳。忽然,尽貌。《左传》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云“今江东呼厌极为罄”者,以时验而言也。《说文》云:“器中尽也。”云“馀皆见《诗》”者,悉者,《说文》云:“详尽也。”卒者,终尽也。《卫风·日月》云:“畜我不卒。”泯者,灭尽也。《大雅·桑柔》云:“靡国不泯。”灭,绝尽也。《小雅·正月》云:“宁或灭之。”罄者,《说文》云:“器中空也。”《小雅·蓼莪》云:“瓶之罄矣。”空者,《小雅·大东》云:“杼柚其空。”毕者,《小雅· 无羊》云:“毕来既升。”歼者,舍人曰:“众之尽也。”《秦风·黄鸟》云:“歼我良人。”拔者,搴除使尽也。殄者,《诗》云:“邦国殄瘁。” ▼苞、芜、茂,丰也。 (苞丛、繁芜,皆丰盛。) 〔疏〕“苞、芜、茂,丰也”。 ○释曰:皆丰盛也。苞者,草木丛生也。《禹贡》云:“草木渐苞。”芜者,繁芜也。《洪范》云:“庶草蕃庑。”芜、庑音义同。茂者,茂盛也。《小雅·天保》云:“如松柏之茂。” ▼揪、敛、屈、收、戢、蒐、裒、鸠、楼,聚也。 (《礼记》曰:“秋之言揪,揪,敛也。”春猎为蒐,蒐者,以其聚人众也。《诗》曰:“屈此群丑”,“原隰裒矣”。《左传》曰:“以鸠其民。”楼犹今言拘楼,聚也。 ○揪,子由切。蒐音搜。) 〔疏〕“揪敛”至“聚也”。 ○释曰:皆会聚也。敛者,率聚也。《礼记·大学》曰:“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收者,《周颂·维天之命》云:“我其收之。”戢者,藏聚也。《周颂·时迈》云:“载戢干戈。”馀皆见注。注“《礼记》”至“聚也”。 ○释曰:云“礼记曰:秋之言揪,揪,敛也”者,《乡饮酒义》文。云“春猎为蒐,蒐者,以其聚人众也”,“春猎为蒐”,《释天》文也。云“《诗》曰:屈此群丑”者,《鲁颂· 泮水》文。云“原隰裒矣”者,《小雅·常棣》文。云“《左传》曰:以鸠其民”者,隐八年文。云“楼犹今言拘楼,聚也”者,以时验而言也。 ▼肃、齐、遄、速、亟、屡、数、迅,疾也。 (《诗》曰:“仲山甫徂齐。” ○遄音船。亟,欺冀切。数音朔。) 〔疏〕“肃齐”至“疾也”。 ○释曰:皆谓急疾也。肃者,《召南·小星》云:“肃肃宵征。”毛传云:“肃肃,疾貌。”齐者,壮疾也。遄者,《邶风·泉水》云:“遄臻于卫。”速者,《论语》云:“无欲速。”亟者(欺冀切),《论语》曰:“好从事而亟失时。”一云亟(居力切)。《大雅·灵台》云:“匪亟其欲。”屡者,《小雅·巧言》云:“君子屡盟。”数者,《祭义》云:“祭不欲数。”迅者,疾走也。《论语》云:“迅雷风烈必变。”注“《诗》曰:仲山甫徂齐”。 ○释曰:《大雅·烝民》文。 ▼寁、骏、肃、亟、遄,速也。 (《诗》曰:“不寁故也。”骏犹迅速,亦疾也。 ○寁音昝。亟,居力切。) 〔疏〕“寁骏”至“速也”。 ○释曰:速亦疾也。肃、亟、遄,转相训耳。骏者,犹迅也。《礼记·大传》云:“逡奔走。”骏、逡音义同。郑注云:“疾奔走,言劝事也。” 注“诗曰:不寁故也”。 ○释曰:《郑风·遵大路》文。 ▼壑、坑坑、滕、征、隍、漮,虚也。 (壑,谿壑也。坑坑,谓坑巉也。隍,城池无水者。《方言》云:“漮之言空也。”皆谓丘墟耳。滕,征未详。 ○坑音坑。漮音康。) 〔疏〕“壑坑”至“虚也”。 ○释曰:皆谓空虚也。壑者,谿壑也。《大雅· 韩弈》云:“实墉实壑。”坑坑者,坎陷之虚也。但重言耳。隍者,城池无水者。《易》曰:“城复于隍。” 漮者,注引《方言》云:“康之言空也。”彼注云:“漮窘,空貌。”亦丘墟之空无。《小雅·宾之初筵》云:“酌彼康爵。”郑笺云:“康,虚也。”漮、康音义同。 ▼黎、庶、烝、多、丑、师、旅,众也。 (皆见《诗》。) 〔疏〕“黎庶”至“众也”。 ○释曰:皆谓众伙也。注云“皆见《诗》”者,《大雅·云汉》云:“周馀黎民”、《灵台》云“庶民子来”、《烝民》云“天生烝民”、《周颂·载见》云“思皇多祜”、《大雅·绵》篇云“戎丑攸行”、《棫朴》云“六师及之”、《小雅·采芑》云“振旅阗阗”之类是也。 ▼洋、观、裒、众、那,多也。 (《诗》曰:“薄言观者。”又曰:“受福不那。”洋,溢,亦多貌。) 〔疏〕“洋观”至“多也”。 ○释曰:皆谓重多也。洋者,洋溢,亦多貌。《鲁颂·閟宫》云:“万舞洋洋。”裒者,聚之多也。《易》曰:“君子以裒多益寡。”众者,《周颂·臣工》云:“命我众人。”注“诗曰”至“不那”。 ○释曰“《诗》曰:薄言观者”,《小雅·采绿》文。“又曰:受福不那”者,《桑扈》文。 ▼流、差、柬,择也。 (皆选择。见《诗》。 ○差音乂。柬音简。) 〔疏〕“流、差、柬,择也”。 ○释曰:皆选择也。《周南·关雎》云:“左右流之。”《小雅·吉日》云:“既差我马。”《邶风》云:“简兮简兮。”皆是也。简、柬音义同。 ▼战、栗、震、惊、戁、竦、恐、慑,惧也。 (《诗》曰:“不戁不竦。”慑即慑也。 ○栗音栗。戁,女板切。恐,丘勇切。慑,之涉切。) 〔疏〕“战栗”至“惧也”。 ○释曰:皆惶怖也。《论语》曰:“使民战栗。”《诗·秦风·黄鸟》云:“惴惴其栗。”《易》曰:“震来虩虩。”又曰:“惊远而惧迩也。”《诗》云:“不戁不竦。”《月令》曰:“国时有恐。”《乐记》曰:“柔气不慑。”是皆惧也。慑即慑也。(注)“《诗》曰:不戁不竦”。 ○释曰:《商颂·长发》文也。 ▼痡、瘏、虺颓、玄黄、劬劳、咎、悴、瘽、愈、鳏、戮、癙、癵、㾖、痒、疷、疵、闵、逐、疚、痗、瘥、痱、𤺺、瘵、瘼、癠,病也。 (虺颓、玄黄,皆人病之通名。而说者便谓之马疾,失其义也。《诗》曰:“生我劬劳。”《书》曰:“智藏鳏在。”相戮辱,亦可耻病也。今江东呼病曰瘵,东齐曰瘼。《礼记》曰:“亲癠,色容不盛。” 戮逐未详,皆见《诗》。 ○痡,普胡切。瘏,音徒。虺音灰。悴音悴。瘽音勤。愈音俞。癙音鼠。癵,力专反。㾖音里。痒音羊。瘥,徂何切。痱音肥。𤺺音亶。瘵音债。癠,徂细切。) 〔疏〕“痡瘏”至“病也”。 ○释曰:疾甚曰病。此皆病之通名耳。孙炎曰:“痡,人疲不能行之病。”瘏,马疲不能进之病。虺颓,马罢不能升高之病。玄黄,马更黄色之病。”然则虺颓者病之状,玄黄者病之变色。郭云:“皆人病之通名。”而说者便谓之马病,失其义也。”盖指孙炎不能弘通,故云失其义也。咎者,罪病也。悴者,《小雅·雨无正》云:“维躬是瘁。”悴、瘁音义同。瘽者,劳苦之病也。愈者,《小雅·角弓》云:“交相为愈。”戮者相戮辱,亦可耻病也。癙及痒者,《小雅·正月》云:“癙忧以痒。”《舍人》云:“疾、癵、㾖、痒皆心忧惫之病也。”孙炎云:“癙者,畏之病也。”㾖者,《小雅·正月》云:“悠悠我里。”㾖、里音义同。疷者,孙炎云:“滞之病也。”《小雅· 白华》云:“俾我疷兮。”疵者,瑕衅小病也。闵者,《豳风·鸱鸮》云:“鬻子之闵斯。” 逐者,《卫风·考槃》云:“硕人之轴。”郑笺云:“轴,病也。”轴与逐盖今古字。郭氏未详。疚者,《小雅·采薇》云:“忧心孔疚。”痗者,《小雅·十月》云:“亦孔之痗。”瘥者,《节南山》云:“天方荐瘥。”痱者,《四月》云:“百卉具腓。”痱、腓音义同。𤺺者,《大雅·板》篇云:“下民卒𤺺。”瘵者,《大雅·瞻卬》云:“士民其瘵。”瘼者,《大雅·桑柔》云:“瘼此下民。”馀皆见注。〈注〉“《诗》曰”至“见《诗》”。 ○释曰:云“生我劬劳”者,《小雅· 蓼莪》文。云“《书》曰:智藏鳏在”者,《周书·召诰》文。云“今江东呼病曰瘵”者,以时验而言。云“东齐曰瘼”者,《方言》文。云“《礼记》曰:亲癠,色容不盛”者,《玉藻》文。 ▼恙、写、悝、盱、繇、惨、恤、罹,忧也。 (今人云无恙谓无忧也。写,有忧者,思散写也。《诗》曰:“悠悠我悝”,“云何盱矣”。繇役亦为忧愁也。 ○悝音里。盱音吁。繇音遥。) 〔疏〕“恙写”至“忧也”。 ○释曰:皆言忧愁也。恙者,《聘礼》云:“公问君,宾对公再拜。”郑注云:“拜其无恙。”郭云:“今人云无恙谓无忧也。写者有忧者,思散写也。” 《小雅·车荦》云:“我心写兮。”繇者,繇役亦为忧愁。惨者,心忧也。恤者,《小雅· 祈父》云:“胡转予于恤。”罹者,《王风·兔爰》云:“逢此百罹。” 〈注〉“诗曰”至“盱矣”。 ○释曰:云“《诗》曰:悠悠我悝”者,《小雅·十月》文。“云何盱矣”者,《卷耳》及《都人士》文也。 ▼伦、勚、邛、敕、勤、愉、庸、瘅,劳也。 (《诗》曰:“莫知我勚。”维王之邛”,“哀我瘅人”。《国语》曰:“无功庸者。”伦理事务以相约敕亦为劳。劳苦者多惰。愉今字或作窳,同。 ○勚,与世切。劳,力报切。) 〔疏〕“伦勚”至“劳也”。 ○释曰:皆谓劳苦也。伦者,理也,理治事务者必劳。勚者,《广雅》云:“苦也。”孙炎曰:“习事之劳也。”敕者,相约敕也,亦为劳苦。勤者,劳力也。《梓材》云:“既勤垣墉。”愉者,懒也。郭云:“劳苦者多惰。”愉今字或作窳,同。庸者,民功曰庸。瘅者,《说文》云:“劳病也。”注“《诗》曰”至“庸者”。 ○释曰:云“ 《诗》曰:莫知我勚”者,《小雅·雨无正》文。云“维王之邛”者,《巧言》文。云“哀我惮人”者,《大东》文。云“《国语》曰:无功庸”者,案《晋语》:“韩献子老,使公族穆子受事于朝,辞曰:‘厉公之乱,无忌备公族不能使。臣闻之曰: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今无忌智不能匡居,使至于难,仁不能救,勇不能死,敢辱君朝以忝韩宗?请退也。’固辞不立。悼公闻之,曰:‘难,虽不能死,而能让,不可不赏。’使掌公族大夫。”是其事也。 ▼劳、来、强、事、谓、翦、篲,勤也。 (《诗》曰:“职劳不来。”自勉强者,亦勤力者。由事事,故为勤也。《诗》曰:“迨其谓之。”翦、篲未详。 ○来音赉。强,其丈切。) 〔疏〕“劳来”至“勤也”。 ○释曰:皆谓勤劳也。劳、来者,以其有勤劳也。自勉强者,亦为勤。由能事事有功者,亦为勤。注“诗曰”至“谓之”。 ○释曰:云“职劳不来”者,《小雅·大东》文。人以不被劳来者为不见勤,故《采薇》叙曰:“杕杜以勤之。”即是劳来也。云“迨其谓之”者,《召南·摽有梅》文也。 ▼悠、伤、忧,思也。 (皆感思也。 ○思,司嗣切。) 〔疏〕“悠、伤、忧,思也”。 ○释曰:皆感思也。悠者,《秦风·渭阳》云:“悠悠我思。”伤者,《周南·卷耳》云:“维以不永伤。”忧者,愁思也。 ▼怀、惟、虑、原、念、惄,思也。 (《诗》曰:“惄如调饥。” ○惄音溺。) 〔疏〕“怀惟”至“思也”。 ○释曰:皆思念也。《方言》云:“郁悠、怀、惄、惟、虑、原、念、靖、慎,思也。晋宋卫鲁之间谓之郁悠。惟,凡思也。虑,谋思也。原,欲思也。念,常思也。东齐海岱之间曰靖,秦晋或曰慎。凡思之貌亦曰慎,或曰惄。”舍人曰:“惄,志而不得之思也。”注“《诗》曰:惄如调饥”。 ○释曰:《周南·汝坟》文。 ▼禄、祉、履、戬、祓、禧、禠、祜,福也。 (《诗》曰:“福履绥之”,“俾尔戬谷”,“祓禄康矣”。禠、禧,《书传》不见,其义未详。 ○戬,子浅切。祓音废。禠音斯。) 〔疏〕“禄祉”至“福也”。 ○释曰:皆福祐也。福禄对文则小异,散则禄亦福也。《商颂·玄鸟》云:“百禄是何。”郑笺谓当担负天之多福。祉者,繁多之福也。《周颂·烈文》云:“锡尔祉福。”祜者,《小雅·信南山》云:“受天之祜。”注“诗曰”至“康矣”。 ○释曰:云“《诗》曰:福履绥之”者,《周南·樛木》文云“俾尔戬谷”者,《小雅·天保》文。云“祓禄康矣”者,《大雅·卷阿》文。 ▼禋、祀、祠、蒸、尝、禴,祭也。 (《书》曰:“禋于六宗。”馀者皆以为四时祭名也。 ○禴音药。) 〔疏〕“禋祀”至“祭也”。 ○释曰:皆祭之别名。祭,际也,人神交际。《说文》云:“ 从示、从又、从肉。乂,手也。以手持肉。示,神所以祭也。”禋者,《说文》云:“絜祀也。”祀者,《说文》云:“祭无已也。”馀者四时祭名,疏具《释天》。注“《书》曰:禋于六宗”。 ○释曰:《虞书·舜典》文。孔安国云:“精意以享谓之禋。”宗,尊也。所尊祭者,其祀有六,谓四时也,寒暑也,日也,月也,星也,水旱也。 ▼俨、恪、祗、翼、諲、恭、钦、寅、熯,敬也。 (俨然,敬貌。《书》曰:“夙夜惟寅。”《诗》曰:“我孔熯矣。”諲未详。 ○恪,虚各切。諲音因。熯,而善切。) 〔疏〕“俨恪”至“敬也”。 ○释曰:皆谓谨敬也。俨者,郭云:“俨然,敬貌。”《论语》云:“俨然人望而畏之。”恪者,心敬也。《周书·微子之命》云:“恪慎克孝。”祗者,《虞书·大禹谟》云:“祗承于帝。”翼者,小心之敬也。云恭者,敬貌也。《大雅· 桑柔》云:“温温恭人。”钦者,《尧典》云:“钦若昊天。”注“书曰” 至“熯矣”。 ○释曰:云“《书》曰:夙夜惟寅”者,《虞书·舜典》文。云“ 《诗》曰:我孔熯矣”者,《小雅·楚茨》文。 ▼朝、旦、夙、晨、晙,早也。 (晙亦明也。 ○晙音俊。) 〔疏〕“朝旦”至“早也”。 ○释曰:早者,《说文》云:“晨也。从日在甲上,十,古文甲字。”今即以不晚为早。朝者,《鄘风·蝃蝀》云:“崇朝其雨。”毛传云:“崇,终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旦者,《说文》云:“明也。从日在一上,一,地也。”《陈风·东门之》云:“穀旦于差。”夙者,《齐风·东方未明》云:“不夙则莫。”晨者,《说文》云:“晨,昧爽也。”《东方未明》云:“不能晨夜。”晙亦明之早也。 ▼𩖕、俟、替、戾、厎、止、徯,待也。 (《书》曰:“徯我后。”今河北人语亦然。替、戾、厎者,皆止也。止亦相待。 ○𩖕音须。俟音士。厎音止。徯,胡礼切。) 〔疏〕“𩖕俟”至“待也”。 ○释曰:皆相待也。𩖕者,《邶风· 匏有苦叶》云:“卬须我友。”俟者,《齐风·著》篇云:“俟我于著乎而。”𩖕、须、俟、俟音义同。替、戾、厎者,郭云:“皆止也。止亦相待。”注“《书》曰:徯我后”。 ○释曰:《商书·太甲》文。 ▼噊、几、灾、殆,危也。 (几犹殆也。噊、灾未详。 ○噊音聿。灾音哉。) 〔疏〕“噊几”至“危也”。 ○释曰:皆危险也。《说文》云:“危,在高而惧。”几者,几犹殆也。《周书·顾命》云:“无以钊冒贡于非几。”殆者,《小雅·节南山》云:“无小人殆。” ▼凯,汽也。 (谓相摩近。 ○凯音祈。汽音盖。) 〔疏〕“凯,汽也”。 ○释曰:《说文》云:剀,摩也。郭读凯为剀,云:“谓相摩近。”孙炎云:“汽,近也。”《大雅· 民劳》云:“汽可小康。”郑笺云:“汽,几也。”反复相训,故汽得为几也。昭二十年《左传》亦引此《诗》。杜预云:“汽,期也。”然则期字虽别,皆是近义,言其近当如此。《史记》称汉高祖欲废大子,周昌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知其不可。陛下虽废大子,臣期不奉诏。”言期者,意亦与此同也。 ▼治、肆、古,故也。 (治未详。肆、古见《诗》、《书》。) 〔疏〕“治、肆、古,故也”。 ○释曰:肆之为故,语更端辞也。《商书·汤诰》曰:“肆台小子。”古之为故,谓旧故也。《周颂·良耜》云:“续古之人。” ▼肆、故,今也。 (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事例在下,而皆见《诗》。) 〔疏〕“肆、故,今也”。 ○释曰:《诗·大雅· 绵》篇云:“肆不殄厥愠。”毛传云:“肆,故今也。”即以肆之一字为故今,因上起下之语。郭氏字别为义,云:“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事例在下。”在下者,谓在下文“徂、在,存也”注。 ▼惇、亶、祜、笃、掔、仍、肶、埤、竺、腹,厚也。 (频仍、埤益、肶辅,皆重厚。掔然,厚貌。馀皆见《诗》、《书》。 ○肶音毗。埤音椑。竺音笃。) 〔疏〕“惇亶”至“厚也”。 ○释曰:皆重厚也。惇者,《周书·武成》云:“惇信明义。”亶者,诚之厚也。《大雅·桑柔》云:“逢天僤怒。”《小雅·天保》云:“俾尔单厚。”《周颂·昊天有成命》云:“单厥心。”皆训厚也。亶、僤、单音义同。祜者,福厚也。笃者,《周颂·维天之命》云:“曾孙笃之。”掔然,厚貌。频仍、埤益、肶辅,皆重厚。《释天》云:“仍饥为荐。”《邶风北门》云:“政事一埤益我。”《小雅·节南山》云:“天子是毗。”又《采菽》云:“福禄蓖之。”肶、毗、蓖音义同。腹者,《小雅·蓼莪》云:“出入腹我。”《月令》云:“水泽腹坚。” ▼载、谟、食、诈,伪也。 (载者,言而不信。谟者,谋而不忠。《书》曰:“朕不食言。”) 〔疏〕“载谟”至“伪也”。 ○释曰:皆虚伪也。郭云“载者,言而不信。谟者,谋而不忠”者,以载诂为言,谟为谋,今又为伪,故以为言而不信,谋而不忠,不信不忠,则是伪也。食者,孙炎曰:“食言之伪也。”哀二十五年《左传》云:“孟武伯恶郭重曰:‘何肥也?’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然则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后终不行,前言则伪,故通谓伪言为食言。故此训食为伪也。诈者,《方言》云:“ 胶、谲,诈也。凉州西南之闲曰胶,自关而东西或曰谲,或曰胶。诈,通语也。注“书曰:朕不食言”。 ○释曰:《商书·汤诰》文。 ▼话、猷、载、行、讹,言也。 (《诗》曰:“慎尔出话。”猷者,道,道亦言也。《周礼》曰:“作盟诅之载。”今江东通谓语为行。世以妖言为讹。) 〔疏〕“话猷”至“言也”。 ○释曰:皆谓言辞也。话者,善言也。孙炎曰:“善人之言也。”猷者,道也,道亦言也。载者,载于简策之言也。郭云:“今江东通谓语为行世。以妖言为讹。”注“ 《诗》曰”至“之载”。 ○释曰:云“《诗》曰:慎尔出话”者,《大雅·抑》篇文。云“《周礼》曰:作盟诅之载”者,《春官·诅祝职》文也。 ▼遘、逢,遇也。 (谓相遭遇。) ▼遘、逢、遇,逆也。 (转复为相触逆。) ▼遘、逢、遇、逆,见也。 (行而相值,即见。 ○遘音构。逆音悟。) 〔疏〕“遘逢”至“见也”。 ○释曰:皆谓相遭遇、触逆而相见也。《召南·草虫》云:“亦既遘止。”《周书·洪范》云:“子孙其逢吉。”《郑风·野有蔓草》云:“邂逅相遇。”转复相训三者又为相触逆。遘、逢、遇、逆四者,皆行而相值之名。行而相值即见也,故又为见。 ▼显、昭、觐、钊、觌,见也。 (显、昭,明见也。《逸书》曰:“钊我周王。” ○钊,之遥切。) 〔疏〕“显昭”至“见也”。 ○释曰:显、昭,明见也。《周颂·敬之》云:“天维显思。”又《时迈》云:“昭明有周。”觐、钊、觌也,皆下见上者。《曲礼》云:“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郊特牲》云:“不敢私觌。” ○注“《逸书》曰:钊我周王”。 ○释曰:不在今《尚书》之内,故曰逸。 ▼监、瞻、临、莅、覜、相,视也。 (皆谓察视也。 ○监音鉴。莅音利,覜音跳。) 〔疏〕“监瞻”至“视也”。 ○释曰:皆谓察视也。《小雅·节南山》云:“何用不监。”又曰:“民具尔瞻。”《大雅· 大明》云:“上帝临女。”《文王·世子》云:“成王幼不能莅阼。”覜者,《考工记》云:“彖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覜聘。”郑注云:“覜,视也。聘,问也。众来曰覜,特来曰聘。”相者,《小雅·小弁》云:“相彼投兔。” ▼鞠、讻、溢,盈也。 (《诗》曰:“降此鞠讻”。) 〔疏〕“鞠、讻、溢,盈也”。 ○释曰:皆谓盈多。讻讼、满溢,皆盈多也。 ○注“《诗》曰:降此鞠讻”。 ○释曰:《小雅·节南山》文。毛传云:“鞠,盈。讻,讼也。”郑笺云:“盈犹多也。”以盈者必多,故郑转云盈犹多也。 ▼孔、魄、哉、延、虚、无、之、言,间也。 (孔穴、延、魄、虚、无皆有间隙。馀未详。) 〔疏〕“孔魄”至“间也”。 ○释曰:间谓间隙也。孔者,孔穴。《小雅·角弓》云:“如酌孔取。”魄者,形也,谓月之无光之处名魄也。《康诰》云:“惟三月哉生魄。”延者,今墓道也。虚、无者,空无所有也。是皆有间隙也。 ▼瘗、幽、隐、匿、蔽、窜,微也。 (微谓逃藏也。《左传》曰:“其徒微之。”是也。 ○瘗,于计切。匿,女力切。) 〔疏〕“瘗幽”至“微也”。 ○释曰:微谓逃藏也。瘗者,埋藏之微也。幽者,深微也。隐者,潜隐而微也。匿者,舍人曰:“藏之微也。”蔽者,覆障使微也。窜者,行之微也。是皆微昧不显扬也。 ○注“《左传》”至“是也”。 ○释曰:案昭十七年传云:楚白公胜作乱,杀子西、子期,叶公子高至,“遇箴尹因帅其属将与白公,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弃德从贼,其可保乎?’乃从叶公。使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是也。 ▼讫、徽、妥、怀、安、按、替、戾、底、废、尼、定、曷、遏,止也。 (妥者,坐也。怀者,至也。按,抑,按也。替、废皆止住也。戾、底义见《诗》。《国语》曰:“戾久将底。”《孟子》曰:“行或尼之。”今以逆相止为遏。徽未详。 ○妥,他果切。遏,乌曷切。) 〔疏〕“讫徽”至“止也”。 ○释曰:皆谓止住也。讫者,终止也。妥者,坐止也。怀,至止也。安,休止也。按、抑、替、废、皆止住也。《大雅》云:“以按徂旅。”《小雅》云:“勿替引之。”定者,静止也。曷者,俗以抑止为曷。今以逆相止为遏。馀皆见注。 ○注“戾底”至“尼之”。 ○释曰:云“戾、底义见《诗》”者,《小雅· 采菽》云:“亦是戾矣。”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凡注言见《诗》,今《毛诗》无者,盖在齐、鲁、韩《诗》也。云“《国语》曰:戾久将底”也,案《晋语》云:“文公在翟十二年,狐偃曰:“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吾曰奔而易达,困而有资,休以择利,可以戾也。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盍速行乎!”是其事也。云“《孟子》曰:行或尼之”者,案《孟子》:“鲁平公将见孟子,嬖人臧仓止之。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沮君,君是以不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是其事也。此云“行或尼之”者,所见本异,或传写误。 ▼豫、射,厌也。 (《诗》曰:“服之无斁。”豫未详。 ○射音亦。) 〔疏〕“豫、射,厌也”。 ○释曰:谓厌倦也云。 ○注“《诗》曰:服之无斁”。 ○释曰:“诗曰”者,《周南·葛覃》文也。 ▼烈、绩,业也。 (谓功业也。) 〔疏〕“烈、绩,业也”。 ○释曰:谓功业也。烈者,《周颂·执竞》云:“无竞维烈。”绩者,《大雅·文王有声》云:“维禹之绩。” ▼绩、勋,功也。 (谓功劳也。) 〔疏〕“绩、勋,功也”。 ○释曰:谓功劳也。绩者,《虞书·大禹谟》云:“嘉乃丕绩。”勋者,案《周礼·司勋职》云:“王功曰勋。”郑注云:“辅成王业若周公。” ▼功、绩、质、登、平、明、考、就,成也。 (功绩皆有成。《诗》曰:“质尔民人。”《礼记》曰:“年谷不登。”《穀梁传》曰:“平者成也。”事有分明,亦成济也。) 〔疏〕“功绩”至“成也”。 ○释曰:皆谓成济也。勋、功、绩、业皆有成也。事有分明亦成济也。《舜典》云:“三载考绩。”《周颂·敬之》云:“日就月将。”皆言成功也。 ○ 注“《诗》曰”至“成也”。 ○释曰:云“《诗》曰:质尔民人”者,《大雅·抑》篇文。云“《礼记》曰:年谷不登”者,下《曲礼》文。云“《穀梁传》曰:平者成也”者,宣十五年文也。 ▼梏、梗、较、颋、庭、道,直也。 (梏、梗、较、颋、皆正直也。《诗》曰:“既庭且硕。”颋道无所屈。 ○梏音谷。较音角。颋,他顶切。) 〔疏〕“梏梗”至“直也”。 ○释曰:梏、梗、较、颋皆正直也。庭,条直也。道者,颋道无所屈。 ○注“诗曰:既庭且硕”。 ○释曰:《小雅·大田》文。 ▼密、康,静也。 (皆安静也。) 〔疏〕“密、康,静也”。 ○释曰:皆安静也。《周颂·昊天有成命》:“夙夜基命宥密。”《大雅·生民》云:“不康禋祀。” ▼豫、宁、绥、康、柔,安也。 (皆见《诗》、《书》。) 〔疏〕“豫宁”至“安也”。 ○释曰:皆安乐也。《大雅·板田》云:“不敢戏豫。”《虞书·大禹谟》云:“万邦咸宁。”《商书·大甲》云:“抚绥万邦。”《大雅·民劳》云:“汔可小康。”《虞书·舜典》云:“柔远能迩。” ▼平、均、夷、弟,易也。 (皆谓易直。) 〔疏〕“平均”至“易也”。 ○释曰:易者不难也。和平、均一皆易直也。《周颂·天作》云:“岐有夷之行。”《大雅·泂酌》云:“岂弟君子。” ▼矢,弛也。(弛,放)弛,易也。 (相延易。 ○矢、弛并音尸纸切。) 〔疏〕“矢弛”至“易也”。 ○释曰:郭云:“弛,放也。”以弓释弦曰弛,故云“弛,放”。《礼记·杂记》云:“一张一弛。”弛又为易,为相延易也。 ▼希、寡、鲜,罕也。(罕亦希也。)鲜,寡也。 (谓少。 ○鲜,息浅切。) 〔疏〕“希寡”至“寡也”。 ○释曰:皆简少之称也。《论语》云:“希不失矣。”《易·说卦》云:“巽为寡发。”《大雅·篇》云:“鲜不为则。”郭云:“罕亦希也。”《郑风·大叔于田》云:“叔发罕忌。”鲜又为寡。转互相训,皆谓希少尔。 ▼酬、酢、侑,报也。 (此通谓相报答,不主于饮酒。 ○酢音昨。) 〔疏〕“酬、酢、侑,报也”。 ○释曰:皆相报答也。郭云“此通谓相报答,不主于饮酒”者,以饮酒之礼,主人酌酒于宾曰献;宾既卒爵,洗而酌主人曰酢;主人既卒酢爵,又酌自饮,卒爵,复酌进宾曰酬。故说者以酬、酢主谓饮酒相报答。郭以《易·系辞》云“可与酬酢”,谓应对万物也。《小雅· 楚茨》云:“万寿攸酢。”是神报主人也。故云“不主于饮酒”。侑者,案《公食大夫礼》宾三饭之后,云“公受宰夫束帛以侑”。注云:“束帛,十端帛也。侑犹劝也。主国君以为食宾殷勤之意,未至,复发币以劝之,欲其深安宾也。”是侑者,主人所以报宾也。 ▼毗刘,暴乐也。 (谓树木叶缺落,荫疏爆乐,见《诗》。 ○暴音剥。乐音洛。) 〔疏〕“毗刘,暴乐也”。 ○释曰:舍人曰:“毗刘,爆乐之意也。木枝叶稀疏不均,为爆乐。”郭云“谓树叶缺落,荫疏爆乐,见《诗》”者,《大雅·桑柔》云:“捋采其刘。”毛传云:“刘,爆烁而希也。”是矣。 ▼覭髳,茀离也。 (谓草木之丛茸翳荟也。茀离即弥离,弥离犹蒙茏耳。孙叔然字别为义,失矣。 ○覭音陌。髳音蒙。) 〔疏〕“覭髳,茀离也”。 ○释曰:郭云:“谓草木之丛茸翳荟也。茀离即弥离,弥离犹蒙茏耳。孙叔然字别为义,失矣。”郭以时验而为此解。孙氏每字各别为义,故云失矣。 ▼蛊、謟、贰,疑也。 (蛊惑有贰心者,皆疑也。《左传》曰:“天命不謟。 ○謟音滔△) 〔疏〕“蛊、謟、贰,疑也”。 ○释曰:皆谓疑惑也。 ○注“蛊惑”至“不謟”。 ○释曰:云“蛊惑有贰心者皆疑也”者,案昭元年《左传》:晋赵孟问于医和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是蛊惑也。贰者,心疑不一也。《大雅·大明》云:“无贰尔心。”毛传云:“无敢怀贰心也。”云“《左传》曰:天命不謟”者,哀十七年叶公子高辞也。 ▼桢、翰、仪,干也。 (《诗》曰:“维周之翰。”仪表亦体干也。) 〔疏〕“桢、翰、仪,干也”。 ○释曰:舍人曰:“桢,正也,筑墙所立两木也。”翰所以当墙两边障土者也。《大雅·生民》云:“维周之桢。”又《崧高》云:“维周之翰。”仪表亦体干也。 ▼弼、棐、辅、比,俌也。 (《书》曰:“天威棐忱。”《易》曰:“比,辅也。”俌犹辅也。 ○棐音匪。比,毗志切。俌音甫。) 〔疏〕“弼、棐、辅、比,俌也”。 ○释曰:俌犹辅也。弼者,《商书·说命》云:“梦帝赉子良弼。”棐者,《周书·康诰》云:“天威棐忱。”辅者,《商书·汤誓》云:“尔尚辅予一人。”比者,《易·比卦·彖》云:“比,辅也。” ▼疆、界、边、卫、圉,垂也。 (疆埸、竟界、边旁、营卫、守圉,皆在外垂也。《左传》曰:“聊以固吾圉也。” ○圉音语。) 〔疏〕“疆界”至“垂也”。 ○释曰:谓四垂也。郭云:“疆埸、竟界、边旁、营卫、守圉皆在外垂也。舍人曰:“圉,拒边垂也。”孙炎曰:“圉,国之四垂也。” ○注“《左传》曰:聊以固吾圉也”。 ○释曰:隐十一年郑伯辞也。 ▼昌、敌、彊、应、丁,当也。 (书曰:“禹拜昌言。”彊者,好与物相当值。) 〔疏〕“昌敌”至“当也”。 ○释曰:皆相当也。昌者,言当也。敌者,仇匹相当也。文六年《左传》曰:“敌惠敌怨。”彊者,好与物相当值。应者,对当也。《大雅·下武》云:“应侯顺德。”丁者,《云汉》云:“宁丁我躬。” ○注“《书》曰:禹拜昌言”。 ○释曰:《虞书·大禹谟》文。 ▼浡、肩、摇、动、蠢、迪、俶、厉,作也。 (浡然,兴作貌。蠢,动作。《公羊传》曰:“俶甚也。”《穀梁传》曰:“始厉乐矣。”肩见《书》。迪未详。) 〔疏〕“浡肩”至“作也”。 ○释曰:皆兴作也。浡然,兴作貌。庄公十一年《左传》云:“禹汤罪已,其兴也浡然。”肩者,胜任之作也。摇者,《考工记·矢人》云:“夹而摇之,以视其丰杀之节”也。动者,《商书·咸有一德》云:“德惟一,动罔不吉。”蠢者,《乡饮酒义》云:“春之为言蠢也。”俶者,始作也。厉者,《方言》云:“厉、卬,为也。瓯越曰卬,吴曰厉。”为亦作也。 ○注“《公羊》”至“乐矣”。 ○释曰:云“《公羊传》曰:俶甚也”者,隐九年云:三月“庚辰,大雨雪。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俶甚也”。云“《穀梁传》曰:矢厉乐矣”者,隐五年云:“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始僭乐矣。尸子曰:“舞《夏》,自天子至诸侯皆用八佾。初献六羽,始厉乐矣。” ▼兹、斯、谘、呰、已,此也。 (呰、已皆方俗异语。 ○呰音紫。) 〔疏〕“兹斯”至“此也”。 ○释曰:此者对彼之称,言近在是也。兹者,《虞书·大禹谟》云:“念兹在兹。”斯者,《召南·殷其雷》云:“何斯违斯。”谘与兹同。呰、已与此皆音相近,故得为此也。郭云:“呰、已皆方俗异语。” ▼嗟、谘,镸差也。 (今河北人云镸差叹。音兔罝。 ○镸差音嗟。) 〔疏〕“嗟、谘,镸差也”。 ○释曰:皆叹也。《周南·卷耳》云:“嗟我怀人。”《尧典》云:“畴谘,若时登庸。”郭云:“今河北人云镸差叹。” ▼闲、狎、串、贯,习也。 (串,厌串;贯,贯忕也,今俗语皆然。 ○串,五患切。贯音惯。) 〔疏〕“闲狎”至“习也”。 ○释曰:皆便习也。庄二十二年《左传》曰:“赦其不闲于教训。”《曲礼》曰:“贤者狎而敬之。”《大雅·皇矣》云:“串夷载路。”《齐风·猗嗟》云:“射则贯兮。”皆是习也。郭云“串,厌串;贯,贯忕也,今俗语皆然”者,当时晋时有此厌串、贯忕之语,故以为证也。 ▼曩、尘、伫、淹、留,久也。 (尘垢、伫企、淹滞皆稽久。) 〔疏〕“曩尘”至“久也”。 ○释曰:曩曏、尘垢、伫企、淹滞、留止皆稽久也。通见《诗》、《书》。 ▼逮、及、暨,与也。 (《公羊传》曰:“会及暨皆与也。”逮亦及也。) 〔疏〕“逮、及、暨,与也”。 ○释曰:皆相亲与也。 ○注“《公羊》”至“及也”。 ○释曰:云“《公羊传》曰:会及暨皆与也”者,隐元年文也。云“逮亦及也”者,《方言》文。 ▼骘、假、格、陟、跻、登,升也。 (《方言》曰:鲁卫之间曰骘,梁益曰格。《礼记》曰:“夭王登遐。”《公羊传》曰:“跻者何?升也。” ○骘音质。假音遐。) 〔疏〕“骘假”至“升也”。 ○释曰:皆谓升上。陟者,《周南·卷耳》云:“陟彼高冈。”馀见注。 ○注“《方言》”至“升也”。 ○释曰:“《方言》曰”者,案彼云:“蹑、郅(音质)、跂(音企)、𢓜、跻、䠯(音跃),登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曰蹑,东齐海岱之间谓之跻,鲁卫曰郅,梁益之间曰𢓜,或曰跂。”骘、郅,格、𢓜,音义同。云“《礼记》曰:天王登遐”者,下《曲礼》文。云“《公羊传》曰:跻者何?升也”者,文公二年文也。 ▼挥、盝、歇、涸,竭也。 (《月令》曰:“无漉陂池。”《国语》曰:“水涸而成梁。”挥振去水亦为竭。歇,通语。 ○涸音鹤。) 〔疏〕“挥盝”至“竭也”。 ○释曰:皆谓竭尽也。挥者,郭云:“挥振去水亦为竭。”《曲礼》曰:“执玉器者弗挥。”是也。盝即漉也。郭云“歇,通语”,谓歇即歇之通语也。涸,水竭也。 ○注“《月令》”至“成梁”。 ○释曰:云“《月令》云:无漉陂池”者,按《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郑注云:“顺阳养物也。畜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云“《国语》曰:水涸而成梁”者,案《周语》: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陈以聘楚。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引之者,证涸为水竭。 ▼挋、拭、刷,清也。 (振讯、抆拭、扫刷,皆所以为絜清。挋音振。刷,所劣切。) 〔疏〕“挋、拭、刷,清也”。 ○释曰:郭云:“振讯、抆拭、扫刷,皆所以为絜清。”《礼记·丧大记》云:“挋用巾。”哀十四年《公羊传》云:“反袂拭面。”《周礼·凌人职》云:“夏,颁冰掌事,秋,刷。”后郑云:“秋凉冰不用,可以清除其室。” ▼鸿、昏、于、显、间,代也。 (鸿雁知运代。昏主代明,明亦代昏,显即明也。间错亦相代。于义未详。 ○于音乌。间音涧。) 〔疏〕“鸿昏”至“代也”。 ○释曰:皆谓更代也。云“鸿雁知运代”者,鸿雁之属,九月而南,正月而北,是知其时运而更代南北也。云“昏主代明”者,释经昏字也。日入后二刻半为昏,昏来则明往,故云“昏主代明”。云“明亦代昏”者,释经显也,显即明也。云“间错亦相代” 者,谓间厕交错亦相更代也。《仪礼·乡饮酒》云:“乃间歌《鱼丽》。”郑注云:“间,代也。谓一歌则一吹。”是也。又《周颂·桓》篇云:“皇以间之。” ▼馌、饟,馈也。 (《国语》曰:“其妻馌之。” ○馌音叶。饟音饷。馈音柜。) 〔疏〕“馌、饟,馈也”。 ○释曰:馌者以食遗与也。野食曰馌。舍人曰:“饟,自家之野也。” ○ 注“《国语》曰:其妻馌之”。 ○释曰:《晋语》云:臼季使,舍于冀野。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从而问之,冀芮之子,与之归。既复命,而进之曰:“臣得贤人,敢以告。”是也。 ▼迁、运,徙也。 (今江东通言迁徙。) 〔疏〕“迁、运,徙也”。 ○释曰:皆谓移徙也。《大雅·皇矣》云:“帝迁明德。”《易》曰:“日月运行。”郭云“今江东通言迁徙”者,时验而言也。 ▼秉、拱,执也。 (两手持为拱。) 〔疏〕“秉、拱,执也”。 ○释曰:皆谓持执也。《周书·金縢》云:“植璧秉珪。”郭云“两手持为拱。”《老子》云:“虽有拱璧。” ▼廞、熙,兴也。 (《书》曰:“庶绩咸熙。”廞见《周官》。 ○廞,许金切。) 〔疏〕“廞、熙,兴也”。 ○释曰:皆谓兴作。郭云“《书》曰:庶绩咸熙”者,《虞书·舜典》文。云“廞见《周官》”者,《周官》即《周礼》也。《笙师职》云:“大丧,廞其乐器。”郑注:“廞,兴也。”兴谓作之。 ▼卫、蹶、假,嘉也。 (《诗》曰:“《假乐》,嘉成王也。”馀未详。 ○蹶,居卫切。假音暇。) 〔疏〕“卫、蹶、假,嘉也”。 ○释曰:谓嘉美也。郭云“《诗》曰:《假乐》嘉成王也”者,《大雅·假乐》篇叙也。 ▼废、税、赦,舍也。 (《诗》曰:“召伯所税。”舍,放置。 ○舍音舍。) 〔疏〕“废、税、赦,舍也”。 ○释曰:皆舍置也。废者,宣八年《公羊传》云:“废其无声者。”赦者,放置也。《虞书·舜典》云:“眚灾肆赦。”郭云“《诗》曰:召伯所税”者,《召南·甘棠》文也。 ▼栖迟、憩、休、苦、㕟、齂、呬,息也。 (栖迟、游息也。苦劳者,宜止息。憩见《诗》。㕟、齂、呬皆气息貌。今东齐呼息为呬也。 ○憩,去例切。㕟,苦怪切。齂,词戒切。呬,许四切。) 〔疏〕“栖迟”至“息也”。 ○释曰:皆止息也。舍人曰:栖鷃,行步之息。郭云:“栖鷃,游息也。”《陈风·衡门》云:“衡门之下,可以栖鷃。”憩者,《召南·甘棠》云:“召伯所憩。”休者,止而息也。《周南·汉广》云:“不可休息。”苦者,郭云:“苦劳者,宜止息。”㕟、齂、呬者,郭云:“皆气息貌。”案《方言》云:“ 䭒(消息)、喙、呬,息也。周郑宋沛之间曰䭒,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或曰喙,或曰䭒,东齐曰呬。”故郭云“今东齐呼息为呬也”。 ▼供、峙、共,具也。 (皆谓备具。 ○峙,直纪切。供音恭。) 〔疏〕“供、峙、共,具也”。 ○释曰:皆谓备具也。供者,《论语》云:“子路共之。”供、共音义同。峙者,《周书·费誓》云:“峙乃糗粮。”《周颂·臣工》云:“庤乃钱镈。”峙、庤音义同。共者,《小雅·小旻》云:“靖共尔位。” ▼𢜮、怜、惠,爱也。 (𢜮,韩、郑语,今江东通呼为怜。 ○𢜮音某。) 〔疏〕“𢜮、怜、惠,爱也”。 ○释曰:爱谓宠惜也。《方言》云:“怃(亡辅切)、㤿(音掩)、怜、牟,爱也。韩郑曰怃,晋卫曰㤿,汝颍之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秦或曰怜。怜,通语也。”故郭云:“𢜮,韩郑语,今江东通呼为怜。”𢜮、怃音义同。惠者,仁爱也。《邶·北风》云:“惠而好我。” ▼娠、蠢、震、戁、妯、骚、感、讹、蹶,动也。 (娠犹震也。《诗》曰:“忧心且妯”,“无感我帨兮”,“或寝或讹”。蠢、戁、骚、蹶皆摇动貌。 ○娠音振。妯音抽。) 〔疏〕“娠蠢”至“动也”。 ○释曰:皆谓动作。娠者,《说文》云:“妊、娠,动也。”郭云“娠犹震也”者,以《大雅· 生民》云:“载震载夙。”昭元年《左传》曰:“邑姜方震大叔。”哀元年《左传》曰:“后缗方震。”皆谓有身为震,故云“娠犹震也”。蠢者,郭云:“蠢、戁、骚、蹶皆摇动貌。”《小雅·采芑》云:“蠢尔蛮荆。”震者,《大雅·常武》云:“震惊徐方。”戁者,恐动也。《商颂·长发》云:“不戁不竦。”骚者,《大雅·常武》云:“徐方绎骚。”蹶者,《大雅·绵》篇云:“文王蹶厥生。” ○注“《诗》曰”至“或讹”。 ○释曰:云“《诗》曰:忧心且妯”者,《小雅·鼓钟》文。云“无感我帨兮”者,《周南·野有死麕》文。云“或寝或讹”者,《小雅·无羊》文。 ▼覆、察、副,审也。 (覆校、察视、副长皆所为审谛。) 〔疏〕“覆、察、副,审也”。 ○释曰:郭云:“覆校、察视、副长皆所为审谛。”覆者,《月令·季春》云:“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察者,《周书·吕刑》云:“惟察惟法。”副者,次长之称。 ▼契、灭、殄,绝也。 (今江东呼刻断物为契断。 ○契,苦结反。) 〔疏〕“契、灭、殄,绝也”。 ○释曰:皆谓断绝。契者,郭云:“今江东呼刻断为契断。”定九年《左传》曰:“尽借邑人之车,契其轴。”杜注云:“契,刻也。”灭者,《小雅·正月》云:“宁或灭之。”殄者,《大雅·桑柔》云:“不殄心忧。” ▼郡、臻、仍、乃、侯,乃也。 (乃即乃。馀未详。) 〔疏〕“郡臻”至“乃也”。 ○释曰:乃语辞也。乃、乃音义同。《大雅·绵》篇云:“乃慰乃止。”是也。 ▼迪、繇、训,道也。 (义皆见《诗》、《书》。 ○繇音由。) 〔疏〕“迪、繇、训,道也”。 ○释曰:《虞书·大禹谟》曰:“惠迪吉。”《小雅·巧言》云:“秩秩大猷。”猷、繇音义同。《周书·顾命》云:“命汝嗣训。” ▼佥、咸、胥,皆也。 (东齐曰胥,见《方言》。 ○佥,七廉切。) 〔疏〕“佥、咸、胥,皆也”。 ○释曰:谓众皆也。《舜典》云:“佥曰:‘伯禹作司空。’”《商书》云:“咸有一德。”郭云“东齐曰胥,见《方言》”者,案《方言》云:“佥、胥,皆也。自山而东、五国之郊曰佥,东鲁曰胥。”是也。 ▼育、孟、耆、艾、正、伯,长也。 (育、养亦为长,正、伯皆官长。 ○长,丁丈反。) 〔疏〕“育孟”至“长也”。 ○释曰:皆谓长上也。郭云:“育、养亦为长。”《邶·谷风》云:“既生既育。”郑笺云:“育谓长老也。”孟,庶长也。又《周书·康诰》云:“王若曰孟侯。”孔安国云:“孟,长也,五侯之长。”耆、艾皆老长也。《曲礼》曰:“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正、伯皆官长。《大雅·云汉》云:“以戾庶正。”《盘庚》云:“邦伯师长。” ▼艾,历也。 (长者多更历。) 〔疏〕“艾,历也”。 ○释曰:艾又为历。郭云:“长者多更历。” ▼历、秭、算,数也。 (历,历数也。今以十亿为秭。《论语》云:“何足算也。” ○秭音姊。算音筭。) 〔疏〕“历、秭、算,数也”。 ○释曰:皆筭数也。郭云:“历,历数也。”推律所生之数。《虞书·大禹谟》云:“天之历数在汝躬。”秭者,《周颂丰年》云:“万亿及秭。”毛传云:“数亿至万曰亿。数亿至亿曰秭。”郭云“今以十亿为秭”者,以时验而言也。 ○注“《论语》”至“算也”。 ○释曰:案《论语》:“子贡问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郑曰:“算,数也。” ▼历,傅也。 (傅近。 ○历音历) 〔疏〕“历,傅也”。 ○释曰:谓近傅也。隐十一年《左传》云:“庚辰,傅于许。” ▼艾、历、覛、胥,相也。 (覛谓相视也。《公羊传》曰:“胥盟者何?相盟也。”艾、历未详。 ○覛音脉。) 〔疏〕“艾历”至“相也”。 ○释曰:皆谓相共也。覛者,郭云:“覛谓相视也。”《说文》云:“覛,邪视也。”郭云“《公羊传》曰:胥盟者何?相盟也”者,桓三年文。 ▼乂、乱、靖、神、弗、淈,治也。 (《论语》曰:“予有乱臣十人。”淈,《书》叙作汨,音同耳。神,未详。馀见《诗》、《书》。 ○淈音骨。) 〔疏〕“乂乱”至“治也”。 ○注“《论语》”至“《诗》、《书》”。 ○释曰:皆治理也。舍人曰:“乱,义之治也。”孙炎曰:“乱,治之理也。” 云“《论语》曰:予有乱臣十人”者,《泰伯》篇文也。“淈,《书》叙作汨,音同耳”者,《虞书》叙云:“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汨作》。”孔传云:“汨,治。作,兴也。言其治民之功兴,故为《汨作》之篇,亡。”云“馀并见《诗》、《书》”者,《舜典》云:“有能俾乂?”《小雅·菀柳》云:“俾予靖之。”《大雅·生民》云:“茀厥丰草。”弗、茀音义同。 ▼颐、艾、育,养也。 (汝颍梁宋之间曰艾,《方言》云。) 〔疏〕“颐、艾、育,养也”。 ○释曰:颐者,《易》曰:“颐贞吉。”育者,《易·无妄》:“象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郭云“汝颍梁宋之间曰艾,《方言》云”者,案《方言》云:“台、胎、陶、鞠,养也。晋卫燕赵曰台(音颐),陈楚韩郑之间曰鞠,秦或曰陶,汝颍梁宋之间曰胎,或曰艾。”是也。 ▼汱、浑、陨,坠也。 (汱、浑皆水落貌。 ○汱,姑犬切。浑,故本切。) 〔疏〕“汱、浑、陨,坠也”。 ○释曰:皆坠落也。郭云:“汱、浑皆水落貌。”《春秋》僖公十六年经云:“星陨如雨。” ▼际、接、翜,捷也。 (捷谓相接续也。 ○翜,所甲切。) 〔疏〕“际、接、翜,捷也”。 ○释曰:郭云:“捷谓相接续也。”际者相会之捷也。”《左传》曰:“尔未际也。”《小雅·菀柳》云:“无自瘵焉。”郑笺云:“瘵,接也。”接者,《曾子问》云:“接祭而已。”谓捷速而祭也。翜者未详。 ▼毖、神、溢,慎也。 (神未详。馀见《诗》、《书》。 ○毖音袐) 〔疏〕“毖、神、溢,慎也”。 ○释曰:谓谨慎也。毖者,《周官·洛诰》云:“夙夜毖祀。”溢者,舍人曰:“溢,行之慎。”《周颂·维天之命》云:“假以溢我。”故注云“见《诗》、《书》。” ▼郁陶、繇,喜也。 (《孟子》曰:“郁陶思君。”《礼记》曰:“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即繇也。古今字耳。 ○繇音由。) 〔疏〕“郁陶、繇,喜也”。 ○释曰:皆谓欢悦。郁陶者,心初悦而未畅之意也。 ○注“《孟子》” 至“字耳”。 ○释曰:云“《孟子》曰:郁陶思君”者,案《孟子》云:“象往入舜官,舜在床琴。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赵氏注云:“象见舜生在床鼓琴,愕然,反辞曰:‘我郁陶思君,故来。’尔,辞也。忸怩而惭,是其情也。”云“《礼记》曰: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者,下《檀弓》文。郑注云:“陶,郁陶也。咏,呕也。犹当为摇声之误也。摇谓身动摇也。秦人犹、摇声相近。”云“犹即繇也,古今字耳”者,言《礼记》“犹”即此经“繇”也,古今字异耳。 ▼馘、穧,获也。 (今以获贼耳为馘,获禾为穧。并见《诗》。 ○馘,古获切。穧,才细切。) 〔疏〕“馘、穧,获也”。 ○释曰:皆谓克获也。郭云“今以获贼耳为馘”者,《大雅· 皇矣》云:“攸馘安安。”毛传云:“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鲁颂·泮水》云:“在泮献馘。”郑笺云:“馘,所格者之左耳,皆谓临陈格杀之,而取其耳也。”云“获禾为穧”者,《小雅·大田》云:“此有不敛穧。”穧者,禾之铺而未束,故云“获禾为穧”。是并见《诗》也。 ▼阻、艰,难也。 (皆险难。 ○难,乃旦切。) 〔疏〕“阻、艰,难也”。 ○释曰:皆险难也。《秦风·蒹葭》云:“道阻且长。”《商书·说命》云:“非知之艰。” ▼剡、㗉,利也。 (诗曰:“以我剡耜。” ○剡,羊冉切。㗉音略。) 〔疏〕“剡、㗉,利也”。 ○释曰:皆耜之利也。《小雅·大田》云:“以我覃耜。”剡、覃音义同。《周颂·载芟》云:“有略其耜。”㗉、略音义同。 ▼允、任、壬,佞也。 (《书》曰:“而难任人。”允信者,佞人似信。壬犹任也。 ○任,壬林切。) 〔疏〕“允、任、壬,佞也”。 ○释曰:皆谓谄佞也。允,信也。佞人似信。任者,孙炎云:“似可任之佞也。”《虞书·舜典》云:“而难任人。”壬犹任也。《皋陶谟》云:“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俾、拼、抨,使也。(皆谓使令。见《诗》。)俾、拼、抨、使,从也。 (四者又为随从。 ○拼,北萌切。抨,烹。) 〔疏〕“俾、拼、抨,使也”至“从也”。 ○释曰:皆谓使令、随从也。郭云“见《诗》”者,《鲁颂·閟宫》云:“俾尔炽而昌。”《大雅·桑柔》云:“荓云不逮。”拼、荓音义同,抨义亦同。此皆为使令也。俾、拼、抨、使四者又为随从。 ▼儴、仍,因也。 (皆谓因缘。 ○儴音穰。) 〔疏〕“儴、仍,因也”。 ○释曰:皆因缘也。《费誓》曰:“无敢寇攘。”郑注云:“因其亡失曰攘。”儴、攘音义同。施博士读曰襄。《周书·君奭》云:“襄我二人。”郭无明说,义得两通。《论语》云:“仍旧贯。” ▼董、督,正也。 (皆谓御正。) 〔疏〕“董、督,正也”。 ○释曰:皆谓御正也。《虞书·大禹谟》云:“董之用威。”《春秋》僖公十二年《左传》云:“谓督不忘。” ▼享,孝也。 (享祀,孝道。) 〔疏〕“享,孝也”。 ○释曰:享祀,孝道也。《小雅·南山》云:“享于祖考。” ▼珍、享,献也。 (珍物宜献。《穀梁传》曰:“诸侯不享觐。”) 〔疏〕“珍、享,献也”。 ○释曰:致物于尊者曰献。珍者,珍物宜献也。享者,《周礼·大行人》云:“庙中将币三享。”郑司农云:“三享,三献也。”郭云“《穀梁传》曰:诸侯不享觐”者,隐五年文。 ▼纵、缩,乱也。 (纵放、掣缩,皆乱法也。) 〔疏〕“纵、缩,乱也”。 ○释曰:放纵、掣缩,皆乱法也。《大雅·民劳》云:“无纵诡随。” ▼探、篡、俘,取也。 (《书》曰:“俘厥宝玉。”篡者,夺取也。探者,摸取也。 ○探音贪。篡,初患切。俘音孚。) 〔疏〕“探、篡、俘,取也”。 ○释曰:郭云:“探者,摸取也。篡者,夺取也。”李巡曰:“囚敌曰俘。伐执之曰取。” ○注“书曰”至“取也”。 ○云“ 书曰:俘厥宝玉”者,《商书》叙云:“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孔氏云:“俘,取也。” ▼徂、在,存也。 (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 〔疏〕“徂、在,存也”。 ○释曰:《郑风·出其东门》:“匪我思且。”郑笺云:“非我思存也。”徂、且音义同。在训存者,常语也。上云:“徂,往也。”往则非存,故郭氏引类以晓人也。云“美恶不嫌同名”者,案隐七年《公羊传》云:“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何休云:“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弑君亦称即位,皆有起文美恶不嫌同辞。”是也。若此篇往也、死也,亦称徂,是恶也;存也,亦称徂,是美也。各有其义,故称“美恶不嫌同名”。 ▼在、存、省、士,察也。 (《书》曰:“在璿玑玉衡。”士,理官,亦主听察。存即在。) 〔疏〕“在存”至“察也”。 ○释曰:谓审察也。《虞书·舜典》云:“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存即在也。省谓视察。《论语》云:“吾日三省吾身。”士者,理狱之官,亦主听察。《虞书·舜典》:“舜命皋陶云:汝作士。” ▼烈、枿,馀也。 (晋卫之间曰蘖,陈郑之间曰烈。 ○枿,五割反。) 〔疏〕“烈、枿,馀也”。 ○释曰:谓遗馀也。《诗·大雅· 云汉》叙云:“宣王承厉王之烈。”李巡曰:“枿,槁木之遗也。”《商书·盘庚》云:“若颠木之有由蘖。”枿、蘖音义同。郭云“晋卫之间曰蘖,陈卫之间曰烈”者,《方言》文。 ▼迓,迎也。 (《公羊传》曰:“跛者迓跛者。”) 〔疏〕“迓,迎也”。 ○释曰:谓相逢迎也。 ○注“《公羊》”至“跛者”。 ○释曰:云“《公羊传》曰:跛者迓跛者”,此成二年传文。案彼云:“晋郤克与臧孙许同时而聘于齐。萧同侄子者,齐君之母也;踊于棓而窥客,则客或跛或眇。于是使跛者迓跛者,眇者迓眇者。”是也。引之以证迓为迎也。宣三年《左传》曰:“狂狡辂郑人。”杜注云:“辂,迎也。”《周礼·秋官》有讶士,及《聘礼》云:“厥明,讶于馆。”郑注皆云:“讶,迎也。”《召南·鹊巢》云:“百两御之。”郑注云:“御,迎也。”字形虽别,音义实同。盖以作非一人,致兹异也。当以迓为正字,馀皆假借。 ▼元、良,首也。 (《左传》曰:“狄人归先轸之元。”良,未闻。) 〔疏〕“元、良,首也”。 ○释曰:谓头首也。郭云“《左传》曰:狄人归先轸之元”者,僖三十三年,“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午,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是也。又证元为首。良,未详。 ▼荐、挚,臻也。 (荐,进也。挚,至也。故皆为臻至也。 ○荐,曹练切。) 〔疏〕“荐、挚,臻也”。 ○释曰:臻,至也。荐进、执挚皆所以表至也。 ▼赓、扬,续也。 (《书》曰:“乃赓载歌。”扬,未详。 ○赓,古孟切。) 〔疏〕“赓、扬,续也”。 ○释曰:谓相继续也。郭云“《书》曰:乃赓载歌”者,《虞书·益稷》文。 ▼祔、祪,祖也。 (祔,付也。付新死者于祖庙。祪,毁庙主。 ○祪音鬼。) 〔疏〕“祔、祪,祖也”。 ○释曰:谓先祖也。说文云:“祔,后死者合食于先祖也。”郭云:“祔,付也,付新死者于祖庙。”《士虞记》云:“明日于其班祔。”毁庙之主名祪。 ▼即,尼也。 (即犹今也。尼者近也。《尸子》曰:“悦尼而来远。” ○尼,女乙切。) 〔疏〕“即,尼也”。 ○释曰:尼,近也。言即今相近也。 ▼尼,定也。 (尼者止也,止亦定。) 〔疏〕“尼,定也”。 ○释曰:尼诂为止,止即定。舍人曰:尼者私之定也。 ▼迩、几、匿,近也。 (匿,亲近也。 ○几音机。匿,女乙切。) 〔疏〕“迩、几、匿,近也”。 ○释曰:皆谓殆近也。迩者,《郑风·东门之墠》云:“其室则迩。”几者,《聘义》曰:“日几中而后礼成。”匿者,郭云:“亲近也。”《小雅·菀柳》云:“无自匿焉。” ▼妥、安,坐也。 (《礼记》曰:“妥而后传命。” ○妥,他可切。) 〔疏〕“妥、安,坐也”。 ○释曰:妥定之坐也。 ○注“《礼记》”至“传命”。 ○释曰:云:“《礼记》曰:妥而后传命”者,案《士相见礼》云:“凡言非对也,妥而后传言。”郑注云:“凡言,谓巳为君言事也。妥,安坐也。传言,犹出言也。”此言“《礼记》曰:妥而后传命”者,传写误也。或所见本异。 ▼貉、缩,纶也。 (纶者绳也,谓牵缚缩貉之。今俗语亦然。 ○貉音陌。) 〔疏〕“貉、缩,纶也”。 ○释曰:郭云:“缩者绳也,谓牵缚缩貉之。”今俗语亦然。”据时验而言也。《大雅·绵》篇云:“其绳则直,缩板以载。” ▼貉、嗼、安,定也。 (皆静定。见《诗》。 ○嗼音莫。) 〔疏〕“貉、嗼、安,定也”。 ○释曰:皆静定也。《大雅· 皇矣》云:“貊其德音。”毛传云:“貉,静也。”郑笺云:“德应和曰貉。”嗼者,《皇矣》又云:“求民之莫。”郑笺云:“求民之定。”谓所归就也。貉貊、嗼莫音义同。安者,《小雅·斯干》云:“乃安斯寝。” ▼伊,维也。(发语辞。)伊、维,侯也。 (《诗》曰:“侯谁在矣。”互相训。) 〔疏〕“伊维也”至“侯也”。 ○释曰:皆发语辞。转互相训。《邶·谷风》云:“伊馀来塈。”《大雅·大明》云:“维此文王。”《小雅·六月》云:“侯谁在矣。” ▼时、寔,是也。 (《公羊传》曰:“寔来者何?是来也。” ○寔音石。) 〔疏〕“时、寔,是也”。 ○释曰:是,此也。《秦风·驷驖》云:“奉时辰牡。”郭云“《公羊传》曰:寔来者何?是来也”者,案《春秋》桓五年“冬,州公如曹”。六年“春,正月,寔来”。《公羊传》曰:“‘寔来’者何?犹曰‘是人来’ 也。”引之证寔为是也。 ▼卒、猷、假、辍,已也。 (猷、假未详。 ○卒,子恤切。辍,丁劣切。) 〔疏〕“卒猷”至“已也”。 ○释曰:皆谓终已也。卒者,终尽之巳也。辍,止巳也。《论语》曰:“耰而不辍。” ▼求、酋、在、卒、就,终也。 (《诗》曰:“嗣先公尔酋矣。”成就亦终也。其馀未详。 ○酋,在由切。) 〔疏〕“求酋”至“终也”。 ○释曰:皆谓终尽也。求者,《大雅·下武》云:“世德作求。”郭云“《诗》曰:嗣先公尔酋矣”者,《大雅·卷阿》文。卒者,《邶风·日月》云:“畜我不卒。”就者,凡事物成就亦终也。 ▼崩、薨、无禄、卒、徂落、殪,死也。 (古者死亡,尊卑同称耳,故《尚书》尧曰“徂落”,舜曰“陟方乃死”。 ○薨,呼弘切。殪,于计切。) 〔疏〕“崩薨”至“死也”。 ○释曰:此皆死之别称也。《曲礼》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郑注云:“异死名也。为人亵其无知若犹不同然也。自上颠坏曰崩。薨,颠坏之声。卒,终也。不禄,不终其禄。其之言澌也,精神澌尽也。又曰:“寿考曰卒,短折曰不禄。”郑注云:“禄谓有德行,任为大夫、士而不为者,老而死,从大夫之称;少而死,从士之称。”此云“无禄”者,即彼之“不禄” 也。徂落者,李巡曰:“徂落,尧死之称。”郭云:“古者死亡,尊卑同称耳,故《尚书》尧曰徂落,舜曰陟方乃死”者,皆《虞书·舜典》文也。谓之徂落者,盖徂为往也,言人命尽而往落者,若草木叶落也。殪者,案隐九年《左传》云:“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杜注云:“殪,死也。” |
梦远书城(my285.pro)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