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叶德辉 > 书林清话 | 上页 下页
书之称册


  古书止有竹简,曰汗简,曰杀青。汗者,去其竹汁。杀青者,去其青皮。汉刘向《别录》云:“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蠧,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而其用有二:一为刀刻,《说文解字》云“八体之刻符”是也。一为漆书,《后汉书·杜林传》:“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晋书·束皙传》:“太康二年,汲郡人发冢得竹书数十车,皆简编科斗文字,杂写经史。”又云“时人于嵩山下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斗书”是也。大抵秦汉公牍文多是刀刻,故《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漆写多中秘书,故汉时经师有贿兰台令史改漆书经文之事。刀刻不能改,漆书则易改,此二者所以有分别。然因此推见,周秦以前竹书之用甚广。《说文解字》篆籀等字,即其明证。如篆曰引书,籀曰读书,籍曰簿书,笺曰识书,皆从竹而各谐声。

  《汉志》称书曰多少篇,篇亦从竹。《说文》:“篇,书也。一曰关西谓榜曰篇。”而册部:“扁,署也。从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榜篇之篇,即扁之通借字,凡类于书者,皆可以从竹之字例之。《汉志》又云:“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春秋左传》杜预序疏引郑氏《论语序》:“《鉤命决》云:‘《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孝经》一尺二寸书之。’”《仪礼·聘礼》疏引郑氏《论语序》云:“《易》、《诗》、《书》、《春秋》、《礼》、《乐》册皆尺二寸。当依《左传》疏引作二尺四寸。《孝经》谦半之,《论语》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谦焉。”是班、郑所见古简策书,其大小虽不一,而称书为一册,必由简策之册而来。《说文解字》:“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笧,古文,册从竹。”又竹部:“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声。”盖一长一短相比谓之册,六寸分合谓之符,故册可推称于符命,而符不可转称为书册。

  凡竹简必编以绳,亦护以革。《史记》:“孔子晚喜《易》,韦编三绝。”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引刘向《别录》:“孙子书以同已。杀青简,编以缥丝绳。”《南史·王僧虔传》:“楚王冢书青丝编。”然则今人言编辑,固犹沿其旧称矣。册,本通作策。《说文解字》:“策,马箠也。”别为一义。然汉人通借策作册。《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周礼·内史》:“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左传·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昭三年》:“郑伯如晋,晋侯嘉焉,授之以策。”是册即策之证。至汉末,则通行以策为册。蔡邕《独断》云:“策者,简也。”《礼》曰:不满百文不书于策。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王充《论衡》云:“短书俗记,即策之短者。”刘向《战国策叙录》云:“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余意当时以一国之事为一策。而其策有长有短,故又谓之短长。刘向又谓为游士策谋,盖不知策为简策之义。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书下附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曰,以命诸侯王。刘熙《释名》:“策,书教令于上,所以驱策诸下也。”《仪礼·聘礼》记:“百名以上书于策。”郑注:“策,简也。”正义,策是众简相连之称。然则古书以众简相连而成册,今人则以线装分订而成册,沿其称而失其义矣。程大昌《演繁露》七,《张苍传》:“主柱下方书。”如淳曰:“方,版也。”

  《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册。”方册云者,书之于版,亦或书之竹简也。通版为方,连版为册。近者太学课试,曾出文武之政布在方册赋,试者皆谓册为今之书册,不知今之书册乃唐世叶子,古未有是也。宋陈大献《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前有进表云:“臣所编《书集传》壹拾贰卷,《集传或问》叁卷,缮写成壹拾伍卷。”盖每卷为一册,见《瞿目》。瞿镛《铁琴铜剑楼目》,详见前。兹省称,他目仿此。是以一卷为一册,自宋以来如此。北宋刻《史记》分三十册,版心注数目。绍兴二年,刘峤刻《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八十卷,前有进书表云:“八十卷,计十有七册。”宋本陈旸《乐书》前有进表云:“并目录二百二十卷,谨缮写成一百二十册。”影写宋刊本唐许嵩《建康实录》二十卷,末有记云:“江宁府嘉祐三年十一月开造《建康实录》,并案《三国志》、东西《晋书》并《南北史》校勘,至嘉祐四年五月毕工。凡二十卷,总二十五万七千五百七十七字,计一十策。”并见《陆志》。

  《白氏六帖类聚》三十卷,宋仁宗时刊本,分十二册。卷一、二为第一册,卷三、四为第二册,卷五、六为第三册,卷七、八为第四册,卷九、十为第五册,十一、十二为第六册,十三、十四、十五为第七册,十六、十七、十八为第八册,十九、二十、二十一为第九册,卷廿二、廿三为第十册,廿四、廿五、廿六、廿七为第十一册,廿八、廿九、三十为第十二册。版心有帖一至帖十二等字,见《陆跋》。当时装订有以一卷为一册者,有以数卷为一册者,必视其书之厚薄为之。元时书册亦如此,孔行素《至正直记》云:“江西学馆读书,皆有成式。《四书集注》作一册钉,《经传》作一册钉,《少微通鉴详节横驰》作一册钉,《诗苑丛珠》作一册钉,《礼部韵略增注本》作一册钉。”观此,则册、策二字,在宋元间时固犹通用也。


梦远书城(my285.pro)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