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叶德辉 > 书林清话 | 上页 下页
刀刻原于金石


  凡物之初,无不简朴。草衣卉服,而后有冠裳。巢居穴处,而后有宫室。汗尊抔饮,而后有樽罍。结绳画卦,而后有文字。惟刻工亦然,刻竹削牍,镂金勒石,皆以刀作字之先河。然纪事多用竹木,《汉书·东方朔传》:“奏三千奏牍。”此古人公牍用木刻字之证。又姚方兴于大航头得《舜典》二十字,此亦木刻之仅存者。纪功专用金石,古鼎彝金器字,有范铸者,有刀刻者,汉印亦然。今之所谓单刀法者,即当时刻印字也。划然二途,各有体也。

  汉末蔡邕书《九经》,刻石鸿都太学,是为以石刻经之始。自后魏三体之《尚书》、《左传》,唐石台之隶书《孝经》,皆在开成《十二经》之先。以其时未知刻版之利便也。唐开元御书《道德经》,今易州石刻,乃其旧本。以石刻子,殆始于此时。然实胚胎于六朝厓峪石幢之刻佛经。盖魏晋以后,佛老大行,其刻《道德经》乃重释老,非刻诸子也。故论有唐一代文治之盛,全在初盛之时。石刻既繁,木版亦因之而出。《柳玭训序》所云“蜀时书肆,字书小学,率雕版印纸”。可见当时蜀刻之广。迨乎末造,五季雕匠人役,学有专门,《六经》、《文选》大部书,亦遂层出不穷,非复墨拓纸纱之多所濡滞矣。夫石刻毡椎,旷工废日,装潢裱背,费亦不赀。因是群趋于刻板之一途,遂开书坊之利薮。此亦文治艺术由渐而进之效也。

  吾尝言汉儒以后有功经传者三人,一为刘歆,一为蔡邕,一为冯道。有刘歆之《七略》,班固乃得因之为《艺文志》。于是经师不传之本,可以睹其目而知其人,此功之至大者也。其次则蔡邕之刻石,俾士人得睹全经。冯道之刻板,俾诸经各有读本。两庑特豚之祀,与其为语录空谈之儒所窃据,何若进此三人之餍人心志哉。虽然,此三人者,一则臣事王莽,一则失身董卓,一则为五姓恩荣之长乐老,至今为人口实,不可稍为之宽假。是则出处之际,又不可不自审已。


梦远书城(my285.pro)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