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叶德辉 > 书林清话 | 上页 下页 |
宋以来活字板 |
|
活字板印书之制,吾窃疑始于五代。晋天福铜板本载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此铜版殆即铜活字版之名称,而孙从添《藏书纪要》云:“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分铜字活字为二。惜岳氏未及注明,不得详其制也。”明陆深《金台纪闻》云:“毗陵人初用铅字,视板印尤巧妙。”此为今日铅字活板之滥觞。宋庆历中,毕昇造胶泥活字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版上,乃密布字印满纸。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之,药稍融,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详宋沈括《梦溪笔谈》。吾藏《韦苏州集》十卷,即此板。其书纸薄如细茧,墨印若漆光,惟字画时若齧缺,盖泥字不如铜铅之坚,其形制可想而知也。《天禄琳琅后编》二,有《毛诗》四卷,云是“南宋季年本”,“然家伯维宰降予卿士之类,从古本,与后来诸本不同。”又云:“宋活字本,《唐风》内自字横置可证。模印字用蓝色,尤稀见。”《缪续记》,载范祖禹《帝学》八卷,宋活字本,末有印书缘起,为“嘉定辛巳十四年季夏望日青社齐砺书”。书中宋字、玉音字抬头。又云“访得元本,因俾锓木”。 据此,则活字印书已盛行于两宋。刻泥刻木,精益求精,此势之必然者。元时活字印书虽不传,然明嘉靖庚寅九年,山东布政司李馡、顾应祥刻元王桢《农书》三十六卷,后有文移一通,内称梨版刻字画匠工食银两,于司库贮泰山顶庙香钱内动支。王士祯《居易录》二十九云:“吾乡泰山收碧霞元君祠香税,自明正德十一年从镇守太监言始。”通诀后载:“桢前任宣州旌德县尹时,方撰《农书》,因字数太多,难于刊印,故尚己意,命匠创活字。二年而毕工,试用一如刊版。古今此法未有所传,故编录于此,以待后之好事者,为印书省便之法。本为《农书》而作,因附于后。”然则元时活字用木刻,即此可知。但谓“古今此法未有所传”,则未知两宋已有此法也。明以来,活字版盛行。弘治间,锡山华氏兰雪堂、会通馆印书尤多,为世珍秘,吾别为之考矣。 又有吴郡孙凤印宋陈思《小字录》一卷,见《瞿目》。建业张氏印《开元天宝遗事》二卷,见《黄记》、《杨录》、《丁志》。钞本。云:前有“建业张氏铜版印行”一条。锡山安国印《颜鲁公集》十五卷、《补遗》一卷,《魏鹤山先生大全集》一百九卷,见《张续志》、《瞿目》、《陆志》、《丁志》、《缪续记》。云:板心有“锡山安氏馆”五字。金兰馆印《石湖居士集》三十四卷,弘治癸亥〔十六年〕印。见《朱目》、《瞿目》、《丁志》。五云溪馆印《襄阳耆旧集》一卷,见《张志》、《陆志》。《玉台新咏》十卷,见《袁簿》。蜀府嘉靖辛丑二十年,印苏辙《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见《缪记》。芝城嘉靖壬子三十一年,蓝印《墨子》十五卷,见《森志》、《黄记》。后藏杨以增海源阁,见《杨录》。 按:明唐藩庄王名芝址,弟芝垝、芝瓨并好古,有令誉。此芝城亦疑唐藩兄弟。浙人倪灿,万历元年印《太平御览》一千卷,前有黄正色序。见《钱日记》。无名氏印《杜审言集》二卷,见《陆志》。云:明初活字印本。《曹子建集》十卷,见《丁志》。郭云鹏刻曹集跋。《刘漫塘先生文集》二十二卷,见《缪记》。云《天禄琳琅后目》推为宋版者。《唐太宗皇帝集》二卷、《玄宗皇帝集》二卷、《李峤集》三卷、《张说之集》八卷、《钱考功集》十卷、《刘随州集》十卷、《戴叔伦集》二卷、《羊士谔集》二卷、《二皇甫集》五卷、《李嘉祐集》二卷,并见《丁志》。 昆山吴大有印《小字录》不分卷,见《黄记》。云:“‘陈思纂次’一行后,有‘昆山后学吴大有较刊’一行。”《瞿目》云:“吴郡孙凤以活字本印行,此板后归昆山吴氏。于‘陈思纂次’一行添出‘昆山后学吴大有校刊’一行,书中剜改之迹显然。”按:瞿说非是。活字印本随聚随散,安有以板归人之理。此明为两人,一以活字印行,一即据活字本重刊。瞿误以二本为一本耳。明人如此类活字印本,传世甚多。至国朝乾隆时,《四库全书》告成,以活字印行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御制《题武英殿聚珍板十韵有序》:“校辑《永乐大典》内之散简零编,并搜访天下遗籍,不下万余种,汇为《四库全书》。择人所罕觏,有裨世道人心及足资考镜者,剞劂流传,嘉惠来学。第种类多则付雕非易,董武英殿事金简,以活字法为请,即不滥费枣梨,又不久淹岁月,用力省而程功速,至简且捷。 考昔沈括《笔谈》,记:‘宋庆历中,有毕昇为活版,以胶泥烧成。’而陆深《金台纪闻》则云:‘毘陵人初用铅字,视版印尤巧便。’斯皆活版之权舆。顾埏泥体粗,镕铅质软,俱不及锓木之工致。兹刻单字计二十五万余,虽数百十种之书,悉可取给。而校雠之精,今更有胜于古所云者。第活字之名不雅驯,因以聚珍名之,而系以诗:稽古搜四库,于今突五车。开镌思寿世,积版或充闾。张帖唐院集,周文梁代余。同为制活字,用以印全书。精越鹖冠体,〔昨岁江南所进之书,有《鹖冠子》,即活字版。第字体不工,且多讹谬耳。〕富过邺架储。机圆省雕氏,功倍谢钞胥。联腋事堪例,埏泥法似疏。毁铜昔悔彼,〔康熙年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刻铜字为活版,排印蒇功,贮之武英殿。历年既久,铜字或被窃缺少,司事者惧干咎,适值乾隆初年,京师钱贵,遂请毁铜字供铸。从之。所得有限,而所耗甚多,已为非计。且使铜字尚存,则今之印书不更事半功倍乎,深为惜之。〕刊木此惭予。既复羡梨枣,还教慎鲁鱼。成编示来学,嘉惠志符初。乾隆甲午仲夏。”〔德辉按: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四:“乾隆三十九年,金侍郎简请广《四库全书》中善本,因仿宋人活字板式,镌木单字二十五万余。高宗以活字版之名不雅驯,赐名曰聚珍板。”〕 自后嘉道以来,民间则有吴门汪昌序,嘉庆丙寅十一年,印《太平御览》一千卷。每卷后间题“吴兴陈杰、沈震,仪征毕贵生分校”等字。颇罕见。璜川吴志忠,嘉庆辛未十六年,印五代邱光庭《兼明书》五卷、元逎贤《河朔访古记》二卷、《洛阳伽蓝记》五卷。朱麟书白鹿山房,嘉庆壬申十七年,印《中吴纪闻》六卷、高似孙《纬略》十二卷。张金吾爱日精庐,嘉庆己卯二十四年,印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成都龙燮堂万育,嘉庆十四年,印《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道光三年,印《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形势纪要》九卷。此二书后均重刻。京师琉璃厂半松居士,印《南疆绎史》二十四卷、《摭遗》十八卷、《恤谥考》八卷、《南略》十八卷、《北略》二十四卷。留云居士,印《明季稗史》十六种,共二十七卷。咸同间,则有仁和胡珽琳琅秘室,印《琳琅秘室丛书》五集。五集尤罕见。 江夏童和豫朝宗书屋,印明严衍《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附《刊误》二卷、宋袁枢《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六卷、《元史纪事本末》四卷、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马驌《左传事纬》十二卷、《附录》八卷、《陈思王集》十卷。光绪间,则有董金鉴重印《琳琅秘室丛书》四集。吴门书坊,印日本《佚存丛书全集》。光绪戊子,姚觐元印《北堂书钞》七十余卷。功未竟而觐元殁,板遂散佚。 余见一残本,前有“光绪己丑集福怀俭斋以活字印行”字两行。凡此皆以木刻活字印书者也。其他书坊射利,时亦有之。吾藏活字印伪本苏过《斜川集》六卷、方岳《秋崖诗集》三十八卷,无摆印人姓名。《邵注四库书目》,《秋崖诗集》目为乾隆本。其书无直阑,其字近楷体,似是国初时坊本。然此类书随印随散,为吾辈所不及见者多矣。 |
梦远书城(my285.pro)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