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叶德辉 > 书林清话 | 上页 下页
书之称叶


  今俗称书一纸为一页,按《说文解字·页部》首云:“头也,从𦣻从儿。古文䭫首如此。”是“页”为稽首之“稽”本字,于书无与也。其字又作“叶”,自有书本,即有此名。《墨庄漫录》称吴彩鸾所书《唐韵》为旋风叶是也。但《说文解字·艸部》:“叶,艸木之叶也。从艸,枼声。”于书叶之叶,亦不相类,盖其本字当作“枼”。

  《说文解字·木部》:“枼,楄也。枼,薄也。从木,世声。”而“楄”下云:“楄部,方木也。从木,扁声。《春秋传》曰:楄部荐干。”按今《左·昭二十五年》传作“楄柎藉干”,杜注:“楄柎,棺中笭床也。干,骸骨也。”自是“枼”之本义;其云“枼,薄也”,则为书叶之枼。古者简籍之式,或用竹,或用木,竹以一简为一䈎,木以一版为一枼。《说文解字·竹部》:“䈎,籥也。从竹,枼声。”“籥,书僮竹笘也。从竹,龠声。”此竹简从䈎之证也。

  又《片部》:“牒,札也。从片,枼声。”《木部》:“札,牒也。从木,乙声。”此札牒从木之证也。牒之木多用柹,《颜氏家训·书证篇》云:“《后汉书·杨由传》云‘风吹削胏’,此是削札牍之柹耳。古者书误则削之,故《左传》云‘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谓札为削,王褒《童约》‘书削代牍’,苏竟书云‘昔以磨研编削之才’,皆其证也。《诗》‘伐木浒浒’,毛传云:‘浒浒,柹貌也。’史家假借为‘肝胏’字,俗本悉作脯腊之脯,或为反哺之哺,学士因解云削脯是屏障之名,既无证据,亦为妄矣,此是风角占候耳。《风角书》曰:‘庶人风者,拂地扬尘转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转也!”观黄门所辨,知札牒之木为柹木,又知木牒之牒,其制甚薄,故风可吹,亦可转。六书枼,一训薄,薄则便于翻检,故一翻为一枼。

  段玉裁注“叶”字云:“小儿所书写,每一笘谓之一䈎。今书一纸谓之一页,或作叶,其实当作此‘䈎’。”

  按段氏知其一不知其二。“䈎”之与“牒”,皆从枼声,是枼字在䈎牒之前明矣。竹简之书,仅能成行,不能成牒,书僮之笘,又其小者,何能谓之叶?不知“䈎”字专为竹笘一䈎之称,牒则木牍一版之称。一叶之叶,本当作枼,亦取其薄而借用之,非其本义如此也。

  吾尝疑叶名之缘起,当本于佛经之梵贝书。释氏书言西域无纸,以贝多树叶写经,亦称经文为梵夹书。此则以一翻为一叶,其名实颇符。不然,艸木之叶,于典册之式何涉哉。


梦远书城(my285.pro)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