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远书城 > 张之洞 > 輶轩语 | 上页 下页 |
| 二二 |
|
|
|
一、读史 ○宜读正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此廿四部为正史。凡引据古人事实,先以正史为凭,再及别史、杂史。仅看坊本删削《纲鉴》,不得言史学。 唐刘知几《史通》,最为史学枢要,必当先读。国朝万斯同《历代史表》、沈炳震《廿一史四谱》、李兆洛《纪元编历代地理今释》、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听《廿二史考异》,皆读史者不可少之书。 ○正史中宜先读《四史》。 全史浩繁,从何说起,“四史”为最要。(《史记》、《汉书》、《后汉》、《国志》。)四者之中,《史记》、《前汉》为尤要。其要如何?语其高,则证经义,(多古典、古言、古字。)通史法;(诸史义例,皆本马、班。)语其卑,则古来词章,无论骈、散,凡雅词丽藻,大半皆出其中,文章之美,无待于言。 诸史中体例文笔,虽有高下,而其有益实用处,并无轻重之别。盖一朝自有一朝之事迹、一朝之典制,无可轩轾。且时代愈近者愈切于用,非谓“四史”之外可束高阁。“四史”外,《新五代史》最好,义例正大,文辞和雅。(其疏处前人已言之,《新唐书·志》亦欧作。)《钦定明史》,体例最精。 ○宜读《通鉴》。 史学须渐次为之,亦须穷年累月。若欲通知历朝大势,莫如《资治通鉴》及《续通鉴》。(乃国朝毕沅撰,非指宋、元、明人所续者。)《通鉴》犹恐未能贯串,宜兼读《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纪事本末》。(温公自作《通鉴目录》,简便易寻,金陵局刻。) ○宜读《通考》。 “三通”并称,然《通志》除“二十略”外,皆可不读。二十略中,亦多不可据。《通典》甚精,多存古书、古礼。(于经学甚有益。)若意在经济,莫如《文献通考》,详博综贯,尤便于用。中资者傥苦其卷帙繁重,则坊刻有《文献通考详节》一书,亦可先一浏览,略得头绪,然后从此问津。 ○史学亦宜专精一种。 览虽宜博,欲求精熟,则亦贵专攻,但能精熟一二种足矣。隋刘臻精于两《汉书》,人称“汉圣”;宋范祖禹熟唐事,著《唐鉴》,人称“唐鉴公”;国初马骕熟三代事,撰《绎史》,人称“马三代”。此古人为史学之法也。苏文忠读史有“八面受敌法”,谓事迹、典制、文章诸门,每读一次,专寻一端,亦可则效。 ○读史宜读表、志。(《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读此三史者最要。) 作史以作志为最难,读史以读志为最要。三代典章制度皆在其中,若止看列传数篇,于史学无当。(除三史外,《隋书-经籍志》、《新唐·地理志》、《明史·历志》皆要。)表亦史家要领,可订岁月之误,兼补纪、传之阙。(简质无情,人所厌观,先览大概,用时检之。) ○读史忌妄议论古人贤否、古事得失。 事实详确,善恶自分;首尾贯通,得失乃见。若不详年月,不考地理,不明制度,不揣时势,妄论苛求,横生褒贬,则舛误颠倒,徒供后人讪笑耳。读史者贵能详考事迹、古人作用言论,推求盛衰之倚伏、政治之沿革、时势之轻重、风气之变迁,为其可以益人神智,遇事见诸设施耳。古人往矣,岂劳后人为之谳狱注考哉?(胡致堂论史,不可为法。) ○读史忌批评文章。 明人恶习,不惟《史》、《汉》,但论其文,即《周礼》、“三传”、《孟子》,亦以评点时文之法批之,鄙陋侮经,莫甚于此,切宜痛戒。《史》、《汉》之文法、文笔,原当讨究效法,然以后生俗士管见俚语,公然标之简端,大不可也。 (卷端止可著校勘、考证语,若有讨论文法处,止可别纸记之。读诸子同。) |
| 梦远书城(my285.pro)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